我最近帮团队整理季度例会录音,算是踩了大麻烦——之前用的几款工具要么把发言人搞混,张三的话标成李四,要么背景里的空调声、翻书声变成一串乱码,整理两小时下来,眼睛酸得直掉眼泪,还得反复回听确认,生怕漏了重要信息。说实话,我当时都快放弃了,想着实在不行就自己手动记,但朋友说“你试试听脑AI呗,我们记者圈最近都用这个转访谈录音”,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传了一段上周的例会录音。
刚开始确实有点摸不着头脑,界面看着挺简洁,但我没注意到“多人模式”的开关,结果识别结果里所有人的话都归到一个人头上,差点骂出声。后来翻了下帮助中心,才知道得先选“多人对话”模式,还能自定义发言人标签,比如“产品经理”“运营总监”,调整之后再传录音,居然真的准了!五个人的对话,每段话前面都标着对应的标签,连我旁边同事小声跟我说的“这个方案得加个时间节点”都没漏掉,说实话,那一刻我都想给它鼓鼓掌。
要说最惊艳的,还是它的智能降噪功能。上星期我去咖啡馆做客户访谈,背景有钢琴声和服务员说话的声音,之前用别的工具转,这些杂音全变成“嗯”“啊”或者乱码,得靠我自己把有用的信息抠出来。这次用听脑AI,我特意开了“深度降噪”,结果出来的文字里,客户的话清清楚楚,钢琴声和服务员的声音全被过滤掉了,连客户说的“你们这个产品的用户体验还能再优化一下”都准确识别出来,甚至连他语气里的犹豫都通过情感分析标了出来——“负面情绪:轻微”。后来我跟客户跟进的时候,特意提了优化用户体验的事儿,客户特别惊讶,说“你居然听出我有意见了?”,我心里偷偷想,这得亏了听脑AI的情感分析。
还有一次做行业论坛的录音整理,嘉宾有中国人和外国人,说话夹杂着中英文,比如“我们的product需要更focus on用户需求”,之前的工具要么把英文拼成中文,比如“product”变成“产品特”,要么直接跳过不识别,害得我得反复听录音确认。听脑AI居然能准确区分中英文,“product”保留原文,“focus on”翻译成“专注于”,连嘉宾说的“这个feature很重要”都没出错,整理起来特别顺,比之前省了快一半时间。
老实讲,我之前对语音转文字工具的期待就是“准确”,但听脑AI给了我更多惊喜。比如它的内容摘要生成功能,上次整理完30分钟的例会录音,它自动生成了一段200字的摘要,把会议的核心议题、决策结果、行动项都列得清清楚楚,我只要稍微改改细节,就能直接发给领导,再也不用像之前那样对着长篇大论的文字找重点了。还有一次,我传了一段培训录音,它居然能把讲师讲的案例和知识点分开,案例部分标着“举例”,知识点标着“重点”,帮我快速梳理出培训的核心内容,同事问我怎么整理得这么快,我就跟他们说“你用听脑AI试试,比自己翻笔记管用多了”。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比如上次遇到一个特别生僻的专业术语“多维度用户行为画像建模”,它把“多维度”识别成“多度为”,不过改起来也就几秒钟的事儿,比之前全靠自己听要省事儿多了。还有一次传了个50分钟的长录音,中间有点小卡顿,不过刷新一下页面就好了,不影响整体使用。说实话,这些小问题比起它带来的方便,根本不算什么。
现在我整理录音的效率比之前提升了大概70%,之前需要两小时的活儿,现在半小时就能搞定,再也不用加班了。同事问我怎么最近这么轻松,我就跟他们说“你们试试听脑AI,特别是多人录音和降噪功能,真的能救命”。上周我们团队的运营姑娘用了之后,过来跟我说“你推荐的工具也太好用了吧!我昨天整理客户访谈录音,只用了20分钟,之前得花一个半小时”,我笑着说“那是,我试过十款工具,就这个最合心意”。
其实我觉得,好的工具就是这样——它不是帮你做所有事,而是帮你把麻烦的事儿变简单。比如听脑AI,它没说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但它把多人录音里最麻烦的发言人识别、噪音过滤、中英文混合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还加了情感分析、摘要生成这些实用功能,让你整理录音的时候不用再对着电脑发愁。如果你也跟我一样,经常需要整理多人录音,或者遇到过噪音大、发言人混淆的问题,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说不定它能给你带来惊喜。
对了,忘了说,它支持的语言种类是真的多,除了中英文,还有日语、韩语、法语这些常用语言,上次我帮朋友转一段日语访谈录音,居然也准确识别了,朋友说“你这工具也太万能了吧”,我跟她说“那是,我选了十款工具,就这个能搞定多语言”。
现在我再也不用害怕整理录音了,甚至有时候还会主动帮同事整理,因为用听脑AI真的很省心。说实话,我之前从来没想过,一个语音转文字工具能给工作带来这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崩溃,到后来的惊喜,再到现在的依赖,它已经成了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伙伴。如果你也在为多人录音整理发愁,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相信我,它不会让你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