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做技术团队培训的,每周至少要参加3场技术会议,以前整理纪要简直是“渡劫”——工程师们说话快、术语多,有时候还夹杂着方言,我一边记笔记一边录音频,会后要反复听录音,逐句核对,一场2小时的会议,整理纪要得花3个多小时,经常熬到晚上十点🕙️多,还容易漏记重要信息。
听脑AI体验入口:
上个月同事给我推了听脑AI,说“你试试这个,整理纪要能省一半时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载了APP,没想到第一次用就惊艳到了。
先说最常用的实时录音转文字,我一开始以为就是普通的语音转文字,结果打开“会议模式”后,界面上居然能自动区分发言人!比如我们团队的王工说话声音比较低沉,李工喜欢用“对吧”结尾,APP居然能准确标出“发言人1(王工)”“发言人2(李工)”,而且是毫秒级响应,他刚说完“这个深度学习框架的精度提升了15%”,文字就同步显示在屏幕上,连“15%”这样的数字都没写错。我后来问了客服,才知道它用了专门的声纹识别技术,能记住常用参会人的声音特征,提前录入名字的话,下次开会会自动匹配,不用再手动改标签。
然后是智能会议纪要功能,这才是真正的“懒人福音”。以前我整理纪要,得把录音里的口语化内容改成书面语,比如把“咱们下周再碰一下这个问题”改成“该事项拟于下周组织跟进”,还要自己提取待办事项、负责人、时间,经常漏东漏西。现在录音结束后,点击“生成纪要”,它会自动把口语化表达转化为专业的会议用语,还会结构化分类:会议主题、参会人员、讨论要点、待办事项,待办事项里甚至能标出“负责人:张工”“ deadline:2024-06-15”。上周开关于“数据库优化”的会议,我生成纪要后,只改了几个专业术语,比如把“数据库性能”改成“数据库吞吐量”,总共花了10分钟,比以前快了整整2小时!
多语言处理功能我也是偶然发现的,我们团队有个日本同事佐藤,有时候会用日语讲技术细节,以前我得用翻译软件逐句翻,还经常翻错专业术语。那次我试着开启“多语言模式”,选了“日语转中文”,佐藤刚说完“このアルゴリズムの効率は30%向上しました”(这个算法的效率提升了30%),屏幕上立刻出现了准确的中文翻译,连“アルゴリズム”(算法)这样的术语都没出错。后来我又试了粤语和四川话,识别率也很高,比如同事说“这个功能要得”(四川话,“可以”的意思),它也能准确转成“这个功能可行”。
AI问答和创作是我最近才摸索到的“隐藏技能”。上周会议上,王工讲了一段关于“分布式缓存”的优化建议,我没听清具体的实现步骤,就问AI:“请提取发言人1(王工)关于分布式缓存的优化建议”,它很快从录音里提取了关键内容:“1. 增加缓存过期时间的动态调整策略;2. 采用本地缓存+远程缓存的二级缓存架构;3. 优化缓存穿透的解决方案(布隆过滤器)”,比我自己记的还全。还有一次我要做会议总结PPT,直接让AI“根据这次会议纪要生成PPT大纲”,它5秒钟就给出了结构:“1. 会议背景与目标;2. 核心议题讨论(分布式缓存优化、深度学习框架升级);3. 待办事项与责任人;4. 下一步工作计划”,省了我整整1个小时的构思时间。
说到技术原理,我虽然不是技术专家,但听客服解释后也大概明白了为什么它这么好用。双麦克风阵列降噪是真的厉害,主麦专门收正前方的人声,副麦抓周围的噪音(比如空调声、翻书声),然后用算法把噪音“过滤”掉,我上次在有背景音的会议室用,转出来的文字居然没受影响。动态增益调节也很贴心,有时候有人说话声音小,它会自动把声音调大,不会漏掉重要内容;说话声音大的时候,又会自动调小,避免破音。还有DeepSeek-R1技术,据说是他们家的核心算法,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口音,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下,识别率也能达到95%以上,我试过用四川话讲“这个功能要得”,它也能准确转成“这个功能可行”。
至于使用方法,其实很简单,我一般都是提前10分钟打开APP,做这几件事:1. 选“会议模式”(一定要选,不然发言人区分得不好);2. 提前录入参会人员名字(比如把“王工”“李工”输进去,录音的时候会自动识别);3. 测试麦克风(确保收音清晰)。录音的时候,界面上会实时显示文字,我可以随时批注,比如在“分布式缓存优化”旁边写“重点关注”,后面整理的时候更清楚。录音结束后,点击“生成纪要”,等待1分钟左右,就能得到一份结构化的纪要,里面有“会议主题”“参会人员”“讨论要点”“待办事项”,待办事项还会标清楚负责人和时间,我只需要稍微修改一下专业术语,比如把“这个框架”改成“TensorFlow框架”,就可以直接发给团队了。
效果嘛,真的比之前快了好多。上周的技术会议,以前我得花3个小时整理,现在用听脑AI,录音的时候实时转文字,结束后生成纪要,再修改一下,总共花了40分钟,比之前快了5倍!还有一次我漏记了一个待办事项,AI生成的纪要里自动标出来了,负责人是小张,时间是下周三,后来小张问我的时候,我直接把纪要发给她,避免了误会。
不过我一开始用的时候也踩过坑,比如没选“会议模式”,用了普通录音模式,结果发言人区分得不好;还有一次没提前录入参会人员名字,导致“发言人1”“发言人2”得手动改,浪费了时间。后来我总结了几个优化技巧:1. 一定要选“会议模式”(划重点!);2. 提前录入参会人员名字(节省后期修改时间);3. 生成纪要后,最好再检查一下专业术语(比如“深度学习框架”有没有写错);4. AI问答的时候,问题要具体(比如“请提取发言人2关于数据库优化的建议”,而不是“请告诉我会议内容”)。
现在我用听脑AI已经有一个月了,真的再也不用熬夜整理纪要了,每周能节省至少10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做培训课件或者和团队沟通,工作效率提升了好多。我同事问我“你最近怎么这么轻松”,我就把听脑AI推荐给他们,他们用了之后也说“太香了”。
对了,它还支持多平台,我有时候用电脑办公,就打开网页版,界面和APP一样简洁,操作也很方便。还有实时批注功能,我可以在电脑上直接修改纪要,比用手机更顺手。
总的来说,听脑AI不是那种“花架子”工具,是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如果你也像我一样被会议纪要困扰,不妨试试它,相信我,你会回来谢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