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做新媒体运营的,平时经常要处理各种录音——比如和嘉宾聊选题的语音、团队脑暴的录音,还有自己突然冒出来的灵感碎碎念。以前整理这些录音简直是我的噩梦:要么是边听边打字,耳朵都快磨出茧子了还总漏重点;要么是用别的转文字工具,转出来的内容要么颠三倒四,要么把“转化率”写成“转化绿”,改起来比重新写还麻烦。最崩溃的是上个月,我录了一场两个小时的嘉宾采访,本来想着连夜整理出来写稿,结果对着录音翻来覆去听了三遍,才整理了一半,最后熬到凌晨三点🕒️,第二天上班整个人都飘了。
刚好那天和做记者的朋友吐槽,她甩给我一个链接:“试试听脑AI,我现在采访完直接扔给它,半小时就能出稿。”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了,刚开始用的时候还犯嘀咕——界面怎么这么简单?就底部几个功能键,会不会不好用?结果第一次试转嘉宾采访录音,刚传上去没五分钟,手机就弹出提示:“转换完成”。我点进去一看,瞬间眼睛亮了:不仅把嘉宾的每句话都转得清清楚楚,还自动分了角色标签(比如“嘉宾:”“我:”),甚至把我们聊到的“选题方向”“内容框架”这些关键词用黄色下划线标了出来。我当时盯着屏幕愣了好一会儿,脱口而出:“这也太香了吧?”
后来我才慢慢摸清,听脑AI不是单纯的“语音转文字”,它更像个“智能整理助手”。比如上周我和团队开脑暴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以前我记笔记总跟不上,要么漏了谁的想法,要么写得乱七八糟。那天我试着用听脑AI录了全程,结束后打开转好的文字,居然每个人的发言都被精准分开,像“小明:建议做职场类选题”“小红:补充一下,可以加个案例”,条理特别清楚。更绝的是,它还自动生成了一份“脑暴总结”,把大家提到的核心观点、待做事项都列了出来,我只用把这些内容复制到文档里,稍微调整一下格式,就能直接发给团队成员,省了我整整两个小时的整理时间。
说到操作,其实特别简单,我现在闭着眼都能走流程:打开app,底部有个“录音转文字”的按钮,点一下,选个场景——比如“会议”“采访”“灵感记录”,然后就可以开始录音了。要是之前录好的音频,直接上传就行。等个几分钟,文字就出来了。刚开始我还怕学不会,结果试了一次就会了,比我之前用的那些工具简单多了。
用得多了,我也摸出了些技巧。比如环境吵的时候,一定要开“降噪模式”,不然转出来的文字会有杂音;要是多人对话,提前把每个人的声音录一段进去,系统会自动识别角色,这样整理的时候不用再一个个标名字;转完之后,用“智能编辑”功能修一下,它会把重复的内容删掉,把语序调顺,比如我有时候说话没逻辑,它会帮我把“然后那个什么,哦对了,我想起来了”这种话改成“此外,我补充一点🕐️”,省了我好多功夫。还有一次,我对着手机说灵感,说了二十分钟,转出来的文字居然有三千多字,我用“关键词提取”功能,把“职场焦虑”“年轻人社交”这些核心词找出来,直接就搭好了文章框架,比我之前盯着空白文档发呆强多了。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比如有时候转长音频会有点慢,我上次传了一个半小时的采访录音,等了十分钟才出来,后来我把音频分成两段传,速度就快了;还有一次我说话带了点家乡口音,转出来的文字有个“尴尬”写成了“干尬”,我后来说话慢了点,准确率就提高了;有时候app会有点卡顿,我重启一下手机就好了,这些小问题都不影响我用它。
我朋友是做记者的,之前每次采访完都要花三四个小时整理录音,现在用了听脑AI,半个小时就能搞定,剩下的时间可以写稿,她说“现在下班都能赶上地铁末班车了”;我们公司的行政小姐姐,以前做会议记录总漏内容,现在用听脑AI,不仅能把所有内容转出来,还能自动生成会议纪要,她现在总说“工作变轻松了”;我自己呢,以前每周要花十个小时整理录音,现在只要两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可以做更重要的事,比如写方案、拍视频,效率提升了不止一点🕐️。
其实刚开始用的时候,我还担心会不会不好用,结果试了之后发现,它真的解决了我最大的麻烦。现在我只要遇到需要整理录音的情况,第一反应就是打开听脑AI。有时候和朋友聊天,我会说:“你要是也像我之前那样被录音整理烦死了,真的可以试试这个,我用了之后感觉轻松多了。”
对了,还有一次我用它转我妈给我发的语音,我妈说话有点啰嗦,转出来的文字有好多重复的地方,我用“智能编辑”一键修好了,发给我妈看,她居然问我:“你怎么把我说的话整理得这么清楚?”我笑着说:“秘密武器。”
总的来说,听脑AI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工具,它就是能实实在在帮你解决问题的东西。如果你也经常被录音整理困扰,真的可以试试,说不定会像我一样,觉得“怎么没早点发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