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维愈
mac电脑想必都听说过吧?
大名鼎鼎的苹果个人计算机。
那麦金塔计算机你知道吗?
这是mc电脑的前身,于1984年上市,爆火全球,盛极一时。
只不过,当时许多用户纷纷吐槽,麦金塔计算机好用是好用,就是开机太慢了。
乔布斯把这件事反馈后,苹果公司的高层以及工程师,一致认为:现在市场行情好,没必要为了小小的开机时间,投入那么多资源。
以暴脾气著称的乔布斯,是怎么沟通的呢?
他说:“全世界有500多万人使用我们的电脑,假设每台省10秒,一天就省5000万秒,一年下来,相当于10个人的一生。缩短开机时间,等于救了10条人命。”
最后,所有人被他说动了,麦金塔计算机开机时间大幅缩短,为以后迈入mc电脑踏下扎实一步。
乔布斯的沟通,不说教,没有指责,也没有仗着身份去命令他人,只是在阐述一个有趣的事实。
可见,真正的沟通高手,未必多么心平气和,温文尔雅,而是懂得不说教,只聊天。
01
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佩蒂-卡乔波的可能性模型。
这个实验,旨在说明不相关的事物,对人影响有多大。
实验中把人分为两组,推销同一款剃须刀🪒,只不过看的广告不同。
A组看到的广告:介绍剃须刀🪒的功能、效果、数据等与用户高度相关的内容。
B组看到的广告:某某专家的背书、某个明星️的代言、一小段搞笑的整活视频,内容与用户看似没什么关系。
实验结果出来后,B组的购买意愿远远高于A组。
这个实验证明了:
当人遇到自身高度相关的事物,会集中大量的注意力,调动全部理性资源,导致购买情绪下降了,被称为“中心路径”。
而与自身相关度低的,反而容易调动起心情,连带提高了购买意愿,被称为“外周路径”。
结论是:中心路径启动时,人不容易顺从;反之,外周路径启动,人更容易顺从。
在沟通时,若能从外周路径入手,让他人觉得:好像不关我的事。说服力大大提高。
三国时期,曹操面临立嗣的困扰,他有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不知道立谁为世子。
于是,曹操询问自己账下的谋士贾诩该怎么办。
贾诩回答:“我想起了袁绍和刘表的事。”
曹操恍然大悟,决定立大儿子曹丕为世子。
因为,袁绍与刘表,就是因为没有立大儿子为世子,才导致家破人亡,势力崩坏。
贾诩并没有直接告诉曹操怎么做,而是透过别人的案例,暗中说明,相当明智。
会沟通的人,从来不会直接给出答案,或是顾左右而言他,或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好似闲情惬意地聊天。
恰恰这样,说服力方能最大化。
02
瑞典斯德哥尔摩曾拍摄过一则救援队宣传片,文案是:“今年,我们可敬的救援队人员挽救了无数家庭的生命,舍己为人,无私风险,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宣传片发布后,被无数市民批评谩骂,有人甚至说:“我没工作吃不上饭的时候,救援队去哪了?”
隔年,宣传片的文案换了,变成:“今年全年,全市救援队累计出勤930次,成功抢救被困人员1240人,平均每29小时就有一场突发任务。希望从今天起,不会再有人遇难,祝你们平安。”
这一次,却获得了市民的一片喝彩,还在救援队门口竖立起了雕像。
当我们想要展开良好的沟通,说服某个人时,说事实大于说结论。
说事实,一来无可辩驳,二来相关性低。
直陈利弊、摆数据、聊案例,更容易让人接受。反之,以祈使句的命令为主,天然引起他人的抗拒。
电影《死亡诗社》有一句台词:“我不是在教你,我是在讲故事。”
事实,即是故事。
回忆你被别人说动心的心路历程,有几次是直白的说教,有几次是精彩的故事?
数年前,我的老家同时开业了两家粉店,门口都安排了招待员。
第一家店说:“我们用天然的米浆,新鲜的猪肉,熬了十几个小时的汤,味道非常好吃。”
当时我听了,没有什么感觉,几乎都听腻了,所有粉店都这么介绍的。
第二家店说:“刚才有一个人都连吃三碗了,我们洗碗都来不及了!”
这句话瞬间吸引了我,同时我也发现,这家店排队的人数,远超第一家店。
在广告学中,这也是很经典的技巧。
说“这个商品非常好”,远不如说“用过的都说好”。
正如美国领导力学家约翰·麦斯威尔所说:“真正的说服力,不是命令,而是影响。”
真实、精彩的故事,就是最强的影响力,用得好的人,当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03
沟通中,有两个词要慎用,一个是“你”,一个是“应该”。
这两个词,都附带强烈的指向性和强迫性。
一名网友曾分享一个他跟母亲沟通的故事。
他母亲说:“昨天,隔壁王姐跟我讲,他儿子因为天天叫外卖,突然晕倒在家里,幸好发现得及时送去医院,不然后果不敢想。王姐昨天哭得眼睛都肿了。”
网友听到这里,心有余悸,自己也爱点外卖,以后是不是要注意点。
这时,母亲突然话锋一转:“还有你也是,也天天点外卖,你也想跟王姐儿子一样吗?”
顿时,他感觉万分厌烦,前面好不容易出现的自省烟消云散,根本听不进去。
许多人的沟通,都有这个毛病,喜欢附带明确的指向性。
避免“指向性”,是沟通的基本素养,也是扩大说服力的关键。
沟通时,要尽量提到更多与对方不相关的事。
学者鲍鹏山说过:“你会发现,我们很少人聊自己,一天到晚都在聊别人。”
很多人就是聊别人时很起劲,聊自己时便装傻充愣,自己对自己,尚且如此,更何况别人对自己。
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你应该如何如何”“你不应该怎样怎样”,反而乐于接受“别人应该如何如何”“别人应该怎样怎样”。
你说:“你每天熬夜很伤肝,应该早睡。”
不如说:“上周谁谁连续加班熬夜后体检,查出脂肪肝,现在每天11点就关手机,气色好多了,早睡没想到真的有用!”
把“你”换成“他”,把“应该”换成“没想到”,就是既和谐又高效的沟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