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之滨的皖西南大地上,一场以院士智慧为引擎的产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近年来,安庆实施“内搭平台、外联老乡”战略,成功将多位安庆籍院士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从高端医疗装备到新能源材料,从精准医疗到商业航天,一个个“国之重器”在安庆落地生根,书写着科技与产业深度耦合的新篇章。
从实验室到产业高地的跨越
在宿松县中医院,全国首台套“麒麟刀”医用直线加速器正在精准运转。这台由吴宜灿院士团队研发的设备,采用“图像+剂量”双重引导技术,实现了肿瘤放疗领域的“中国突破”。随着设备投入使用,宿松正以该项目为核心建设健康小镇,打造集医疗、康复、健康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健康服务区域,预计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亿元。
据了解,该项目由宿松县人民政府与凤麟核集团联合出资设立松兹肿瘤治疗中心(安徽)有限公司。项目依托肿瘤放疗设备配套耗材产业园和宿松县中医院新院区,为肿瘤患者提供“预防、早筛、治疗和康养”于一体的全流程综合服务,着力打造以“医康养融合,中西医结合”为特色,以“中子治疗”为国际引领的肿瘤综合治疗中心。
“借助宿松县三省毗邻的区位优势,带动肿瘤治疗服务和配套产业发展,形成‘肿瘤治疗到宿松’的社会知名度和‘宿松肿瘤治疗服务模式’的品牌影响力,助力安庆市‘双生’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凤麟核中科超精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郑华庆告诉记者。
在怀宁县人民医院,院士程京引进的精准医学中心同样令人瞩目。该中心配备国际领先的液相质谱平台,可开展维生素代谢等500余项检测项目,自2023年运营以来已完成2000余份标本检测,让皖西南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助力安庆打造区域性医疗高地。
新能源领域同样捷报频传。院士彭寿领衔的中玻太阳能新能源产业基地在桐城加速建设,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建成后将形成从光伏玻璃到组件的完整产业链,预计年产值突破50亿元。李亚栋院士团队与林立新能源共建的锂电池材料实验室,推动年产5万吨正极前驱体项目,3个月签约落地,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这些项目如同璀璨明珠,镶嵌在安庆“老赛道转型、新赛道突破”的产业版图上。
构建成果转化的“安庆模式”
彭寿院士作为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主任,同时身为桐城籍院士,对中国建材桐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桐城公司”)的发展及科技成果转化倾注了系统性心力。他以“院士之乡”的地缘情怀为纽带,构建起“技术研发———工程转化———产业升级”的创新生态,推动桐城公司从区域内的行业参与者,逐步成长为光伏玻璃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
早在2014年之前,彭寿院士便引领桐城公司迈出关键一步,推动首条规模化光伏玻璃生产线顺利投产。依托其团队研发的超白压延玻璃配方技术,这条生产线成功突破行业早期“透光率不足、平整度欠佳”等难题,为桐城公司跻身光伏组件供应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在彭寿院士的直接推动下,全球首例一窑八线光伏玻璃生产线在桐城点火运行。这条生产线集成了彭寿院士团队研发的高效窑炉技术与创新布局理念,通过优化窑炉结构与产能配置,实现了能效提升与土地利用效率的双重突破。”中国建材桐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朱龙义说道。 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安庆创新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政府”的协同机制。建立“一名院士、一位市领导、一个服务专班”的对接模式,为每个院士项目提供从落地到投产的全周期服务。
政策创新同样走在前列。全国首创的“带编入企”专项编制,为中子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制度保障;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让科研人员放下包袱大胆创新。2024年启动的中国工程院“安徽化工新材料基础产业提升战略研究”项目,更是通过院士领衔的顶层设计,为安庆主导产业升级绘制路线图。
常态化的院士交流机制成为成果转化的催化剂。每年举办的安庆籍院士新年恳谈会,累计促成项目签约23个,总投资超200亿元。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跃升
安庆市绿巨人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节能环保设备专业制造厂家。公司在2022年与院士徐南平领导的南京膜科学技术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投资建设了“年产800套膜集成节能环保设备项目”。
目前该公司已完成内衬增强型超滤膜集成设备、多功能卷式膜集成设备、RO反渗透膜撬装集成设备等膜集成节能环保设备的设计研发工作,部分产品已经投放市场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据了解,分离膜技术应用到污水治理领域能极大提升出水水质,使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回用标准,污水处理标准从以前的“达标排放”升级为“零排放,废水循环使用”,既节约了企业用水成本,又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
安庆市绿巨人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博告诉记者,通过与南京膜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战略合作,极大提高了公司的技术水平,提升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院士成果的落地正推动安庆产业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在医药健康领域,“双生谷”核心区已集聚精准医学中心、朗坤药业等20余个项目,形成从研发到临床的完整链条;在新能源领域,衡川新能源30亿平方米锂电池隔膜项目即将试生产,与丰元锂电、法恩莱特电解液项目形成产业集群,预计2025年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
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产业规模上,更体现技术能级的提升。院士段路明团队在量子网络节点技术上的突破,为安庆抢占量子科技制高点奠定基础;院士吴宜灿团队的中子治疗技术,正在推动宿松建设国际领先的中子医养小镇,未来将形成“治疗—康复—康养”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2022年以来,安庆籍院士引进项目6个,总投资超170亿元,带动就业超万人;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较2025年实现倍增,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400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院士智慧与安庆产业基因的深度耦合,是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同频共振。
“近年来大力实施‘内搭平台、外联老乡’发展战略,高标准谋划推进‘院士之乡’建设,因地因时因势培育‘院士经济’,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放大顶尖人才集聚效应,加快引进高端项目、推动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和科技动能。”安庆市人才局副局长叶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