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开部门会,我像往常一样抱着笔记本📓狂写,结果老板说的三个重点只记下两个,散会时同事问我“刚才说的Q3目标调整是哪几个方向?”,我盯着歪歪扭扭的笔记,突然觉得自己像个没带笔的学生——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犯同样的错了。
后来同事小琳给我推了听脑AI,说“你试试这个,不用手写了”。我一开始以为就是个普通录音转文字的工具,结果打开APP那一刻,界面清清爽爽的,底部就三个按钮:录音、转写、纪要,倒挺简单的。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在周会用上了它。点下录音键的瞬间,屏幕上立刻开始跳文字,老板说“Q3的核心目标是提升用户留存”,文字同步出来;实习生小杨轻声问“留存率要达到多少?”,屏幕上跟着出现“发言人2:留存率要达到多少?”。等散会我对照录音看,居然把我们部门三个人的声音都区分开了,连小杨的小声提问都没漏掉——这比我以前记的乱七八槽的强多了。
我后来问客服,才知道它用了双麦克风阵列降噪技术,一个专门收人声,一个抓噪音,再用算法消掉。之前用别的工具,会议室里的空调声总把文字搞成乱码,听脑AI倒好,上次在楼下咖啡馆开线上会,旁边有人谈生意,转出来的文字居然没受影响,老板说的“项目 deadline 提前到15号”清清楚楚。还有他们说的DeepSeek-R1技术,我反正试过在地铁上听语音转文字,虽然有杂音,但客户说的“下周要提交的方案需要加竞品分析”,转得很准,这才让我觉得这工具真有点东西。
用熟了之后,我发现它的功能远不止录音转文字。比如实时转写的时候,每句话前面都会标“发言人1”“发言人2”,我一开始没注意,后来才知道要提前在“设置”里添加发言人的声音,比如录一下老板的声音,系统会自动识别,我试了之后,果然每句话都标对了,连实习生的声音都没搞错。还有智能会议纪要,录完之后点“生成纪要”,系统会自动把口语化的内容改成书面语,比如我们说“这个事儿得赶紧办”,会改成“该事项需尽快推进”,还会自动分“会议主题”“参会人员”“主要议程”“待办事项”。我第一次生成纪要时,看着屏幕上整整齐齐的结构,差点叫出来——这不是我以前要花半小时整理的东西吗?居然两分钟就好了!
最让我惊喜的是待办事项自动提取。比如老板说“小张明天把方案发给我”,系统会在纪要里单独列一个“待办” section,写着“小张:明日17点前提交方案至老板”。我上次跟客户开会,客户说“你们下周三之前把报价单发过来”,转出来的纪要里直接把这条放进待办,还标了截止日期,我后来对照录音看,居然没漏,这比我以前自己标待办靠谱多了。还有多语言处理,我最近跟外国客户开会,提前设置了“中英互译”,转出来的文字同时有英文和中文,客户说“ We need to adjust the marketing strategy ”,中文是“我们需要调整营销策略”,没问题,省了我翻词典的时间。
我现在用它的习惯是,提前10分钟打开APP,在“设置”里确认一下发言人列表,然后等着开会。开会时,只要老板说关键信息,我就赶紧点一下屏幕上的文字,标记重点,这样生成纪要时,重点会更突出。如果是线上会,我就用网页版,屏幕大,看转写的文字更清楚。上次我用网页版开线上会,转写的文字同步到电脑上,我一边看一边批注,散会时直接生成纪要,发给同事,他们都说“这次纪要比以前清楚多了”。
效果真的挺明显的。以前我整理2小时的会议纪要要花1小时,现在用听脑AI,2分钟就搞定了,效率提升了多少我没算,但至少不用再加班整理纪要了。上周我跟老板汇报工作,用它生成的纪要,老板看了之后说“这次纪要很详细,重点突出”,我心里乐开了花——这可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我还摸索出了一些创新用法。比如用它来做内容创作,我把自己的思路录下来,转成文字,然后点“生成PPT大纲”,系统会自动分“引言”“方法”“案例”“结论”,比我自己列大纲快多了。虽然有时候大纲有点简单,我会自己修改一下,但已经省了我很多时间。还有记读书笔记,我把书里的重点内容读出来,转成文字,然后整理成笔记,很方便。我甚至用它来记父母的电话,他们说的四川方言,比如“要吃火锅不”“天气冷了多穿点”,转得很准,比我以前记的乱七八糟的笔记强多了。
不过我也有试错的时候。比如一开始用的时候,没开实时批注,结果生成纪要时重点不突出,后来客服告诉我,要在录音时就标记重点,我试了之后,果然重点更明显了。还有一次,我上传本地录音,结果转写的文字没标发言人,后来才知道,要提前添加发言人的声音,不然系统不会自动识别。这些小问题都解决了之后,用起来就更顺手了。
现在我再也不用怕开会记不住了,甚至有时候还盼着开会,因为用听脑AI太方便了。它不仅帮我节省了时间,还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让我有更多时间做更重要的事。如果你也像我一样经常开会,或者需要整理语音内容,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它会给你惊喜的。我现在逢人就推荐,像给朋友推荐好用的化妆品一样,因为它真的解决了我很多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