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常泡在会议、采访里的技术产品分析师,我最近算是被语音转文字工具“折磨”够了——上周去行业峰会录的音,空调风呼呼吹,转写出来全是“兹啦兹啦”的杂音,专家说的“深度学习模型迭代”变成了“深度学模型叠带”;前天采访一位山东合作社的老大哥,他一口地道鲁普,“俺们村今年苹果收成翻了番”,被某知名工具转成“他们村今年苹果收成翻了翻”,差点闹笑话。正愁着有没有能解决这些痛点的工具,朋友甩来个“听脑AI”的链接,说“你试试这个,说不定能救你”。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先戳开了APP界面——居然把场景分得这么细?“办公会议”“教育培训”“内容创作”“销售客服”四个大板块,直接对应我日常用得上的所有场景。我先选了“办公会议”,上传了那天满是空调噪音的峰会录音。等了不到2分钟,转写结果弹出来的瞬间,我差点揉眼睛:不仅把专家的每句话都准确扒下来了,连“迭代周期”“神经网络架构”这些专业术语都没弄错,更绝的是,背景里的空调声、后排小声的议论,居然被“过滤”得干干净净,就像有人帮我把录音里的“杂质”挑走了一样。
好奇这背后是啥原理,我特意去查了下——原来它用了“双麦克风阵列降噪”,说是主麦专门收人声,副麦抓周围的噪音,再用算法把两者分开。我试着在菜市场录了段音,里面有卖菜阿姨的叫卖声、电动车喇叭声,传上去之后,转写出来的文字居然还能保持连贯,比如“这个白菜多少钱一斤”“给我称两斤土豆”,比我之前用单麦克风的工具强太多了。还有朋友提过的“『DeepSeek』-R1”技术,听说是什么专门优化语音转写的深度学习模型,反正从结果看,准确率是真的高——我拿同一篇录音对比了下某头部工具,听脑AI比它多对了5个专业词,尤其是“Transformer架构”这种容易出错的术语,居然一字不差。
更让我惊喜的是“动态增益调节”。我有时候录视频解说,一开始声音小,越说越激动,音量能差两倍。之前用别的工具,要么小声的地方转不出来,要么大声的地方“炸”得全是乱码。听脑AI倒好,像有个“智能音量调节器”,不管我声音忽大忽小,转出来的文字都能保持稳定,比如我录的“接下来要讲的是语音处理的核心技术——双麦克风阵列”,从轻声到提高音量,每个字都准确识别,连语气词“嗯”“哦”都没漏掉。
试完会议场景,我又忍不住挑战了“方言”这个老大难。我用四川话录了段日常对话:“今天晚上吃啥子?”“煮火锅嘛,刚好有素材。”“要得,那我去买毛肚。”传上去之后,转写结果几乎没让我失望——“啥子”没写成“啥子”(哦不,本来就是“啥子”,其实是没写成“啥子”的错别字,比如“啥子”写成“沙子”),“素材”也没写成“素菜”,误差率真的很低,朋友说它支持19种地方方言,看来不是吹的。
说到使用方法,其实特别简单,几乎不用学。比如会议场景,你可以选“实时转写”或者“上传录音”:实时转写的时候,把手机往桌子中间一放,它能自动识别说话人,比如“张三:我们下月要推进项目落地”“李四:我觉得这个方案需要调整”,转完直接导出带说话人标注的纪要,省得我再手动分角色;上传录音的话,支持MP3、WAV各种格式,传完就等着,10分钟的录音大概2分钟就能转好,比我之前等半小时舒服多了。
最近用它处理会议纪要,我算是彻底“解放”了——上周的团队例会,我用实时转写功能,结束后直接导出文档,里面不仅有所有人的观点,还自动标了“重点”,比如“重点:下月推出新版本”“行动项:张三负责用户调研”,我只需要稍微调整下格式,就能发给团队,比之前手动整理省了2个小时,大概提升了70%的效率吧。还有内容创作,我有时候会对着手机说 brainstorm ideas,比如“接下来要写一篇关于AI工具的分析,重点讲技术差异”,转出来的文字居然能自动分段,连“首先”“其次”“最后”都帮我标好了,省了我好多整理的时间。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刚开始用的时候,我觉得界面有点“太简单”,想找高级设置比如调整转写语速,翻了半天才在“我的”里面找到;还有一次转写1小时的长录音,中间卡了一下,刷新之后才好;偶尔说话人说得太快,会漏一两个字,但总体影响不大,后面检查一下就行。不过客服说这些问题正在优化,应该很快会解决。
用了快两周,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是真的“懂”用户的痛点。比如双麦克风降噪解决了我最头疼的环境噪音问题,『DeepSeek』-R1提高了准确率,动态增益调节应对了音量波动,多场景覆盖让我不用换工具——这些差异化的技术,不是为了“堆功能”,而是真的解决了我之前用其他工具遇到的问题。
现在我已经把它当成了“刚需”:会议用它转纪要,采访用它转方言,创作用它转思路。节省下来的时间,我能多做些行业分析,多写些深度文章。虽然它还有点小缺点,但总体来说,是我用过的“效率提升最明显”的语音转文字工具——毕竟,能解决痛点的工具,才是好工具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