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撞击可能暂时强化了月球的弱磁场,产生的短暂磁暴被某些月球岩石记录下来。
数十年来,科学家始终被一个简单问题困扰:月球的磁性为何消失?轨道航天器的仪器曾检测到月表岩石中存在强烈磁信号,表明月球过去拥有强大磁场。但如今的月球本身并不具有固有磁性。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可能找到了答案。其假说指出,月球曾拥有微弱磁场,当巨大撞击发生时会产生等离子爆发,暂时增强磁场强度 —— 特别是在月球背对地球的一侧。
在《科学进展》期刊发表的研究中,团队通过精细模拟验证了这一设想。模拟显示,小行星级别的碰撞会产生带电粒子云短暂包裹月球。当等离子体扫过月表并聚集在撞击面对侧时,会与月球弱磁场相互作用,引发短暂但强烈的磁场放大效应。在此期间,该区域岩石可能吸收并记录了增强的磁信号,随后磁场迅速衰减。
这一连串事件为月球背侧南极附近发现的高磁性岩石提供了合理解释。值得注意的是,位于月球正面的雨海盆地(已知最大撞击坑之一)恰好与该区域几乎完全相对。研究人员认为,形成雨海盆地的撞击事件很可能产生了启动这一过程的等离子云。
论文第一作者、MIT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研究生伊萨克·纳雷特表示:"月球磁性仍有大部分未解之谜,但轨道航天器检测到的大部分强磁场都能通过此过程解释 —— 尤其是在月球背侧。"
研究团队采用新模拟方法,假设月球曾存在能产生微弱磁场(约1微特斯拉,相当于地球磁场1/50)的发电机机制。通过模拟雨海盆地级别的撞击,团队发现产生的等离子云会聚集在月球对侧,压缩并短暂放大原有弱磁场。整个过程持续时间极短 —— 仅约40分钟。
关键在于撞击产生的压力波会传至对侧,使岩石中的电子发生定向重组。正如团队成员本杰明·韦斯比喻:"如同将一副52张扑克牌抛向含磁场的空中,每张牌落地时都会按新磁场方向重新排列。"
研究者表示,发电机机制与巨大撞击的结合,辅以冲击波效应,足以解释月球表面岩石的高磁化现象。未来通过阿耳忒弥斯计划等任务直接采样背侧岩石,将可验证这一假说。正如合作研究者罗娜·奥兰所言:"数十年来我们一直在争论月球磁性源自撞击还是发电机机制?现在我们的答案是 —— 两者兼有。这是一个可验证的假说,这很棒。"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