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微环境中的神经浸润已被证实与癌症进展密切相关,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最新发表于《Nature》的研究揭示,神经元不仅通过信号分子调控肿瘤行为,更能直接将自身的线粒体转移给癌细胞。这一发现首次明确了神经-癌细胞间的“能量支援”途径,为阐释肿瘤代谢可塑性和转移潜能提供了全新视角。
发现:癌症相关神经元通过线粒体转移,显著增强癌细胞的代谢可塑性,促进其转移能力。机制:
- 癌细胞可诱导神经元前体细胞分化为成熟神经元。
- 分化后的神经元线粒体数量显著增加,并通过隧道纳米管将线粒体直接转移至邻近癌细胞。
- 转移的线粒体功能完整,能恢复癌细胞的氧化磷酸化(OXPHOS)能力,增强其抗应激和干细胞特性。
新技术:
- 开发了名为MitoTRACER的遗传报告系统,可永久标记并追踪获得神经元线粒体的癌细胞及其后代。
图1:MitoTRACER用于细胞间线粒体转移的谱系追踪。
临床证据:
- 人类前列腺癌样本中,靠近神经的癌细胞线粒体含量显著更高。
- 通过**肉毒杆菌毒素(BoNT/A)**化学去神经处理后,癌细胞线粒体负荷显著降低,提示神经在维持癌细胞线粒体含量中的关键作用。
动物实验:
- 在小鼠乳腺癌和黑色素瘤模型中,获得神经元线粒体的癌细胞在转移灶(尤其是脑和肺)中显著富集,提示其在转移过程中的选择性优势
意义:
- 揭示了神经-癌细胞间线粒体转移这一新型代谢支持机制,为理解肿瘤神经依赖性和开发抗转移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