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 到 2025,《培训》杂志陪伴行业走过了二十载春秋。本期“20周年人物”,我们继续带你走进这些与杂志共赴时光的人。他们的故事里,藏着一本杂志如何与一群人相互成就,也藏着整个行业二十年来的温度与力量……
本期专访我们邀请到了方太学校执行校长高旭升先生。从企业培训的拓荒者到企业大学的构建者,他以二十余年光阴深耕育人之路,秉持“中西合璧、以道御术”的核心理念,构建出独具方太特色的企业教育范式。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坚守教育本质,致力于为中国企业培育面向未来的人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行业故事……
文|小培
编辑|小培
本文共2439字,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走“中西合璧”的特色道路
是什么样的契机和理念促使方太集团决定建立企业大学?
“首先,要感谢方太发展历程中一代代同仁,包括培训部门、人力资源团队以及管理层对企业大学这种形态的认同与推动。就我个人而言,从开始做培训时,就深受《培训》杂志影响,通过持续参加行业年会与学习,我心里早已埋下创办企业大学的种子。我们花了近一年时间进行前瞻规划,包括提炼方太学校的校训,让方太学校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即‘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真正做到‘企业大学姓企,方太学校姓方’。此外,在筹备过程中,我们也借鉴其他企业大学的做法,建议由董事长兼任校长。正是他的深度参与和战略支持,为方太学校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拓展了发展空间,逐步形成了今天包括对外板块在内的多元架构。”
方太学校的建立对您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
“回首这段创办企业大学、开创中国特色企业教育新典范的经历,自认为这是我职业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哪怕将来退休回顾一生,我也会为此感到自豪。大约在2015年前后,我正面临职业方向的重要选择,而筹建企业大学这件事,从根本上影响了我之后的道路。这次选择成就了我的人生,我的工作正是自己的生命成长带动他人生命成长,这是一份难得的人生机遇,能做这样有价值的事,此生足矣。当然,这条路并不容易,尤其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的理念,在破与立之间面临很多挑战。社会上少有企业走这样的路,我们必须自己探索。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重构与组织其他部门的关系,努力培养一支既认同中华文化又热爱教育的团队。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的难题,但我们一直在面对、一直在解决。”
双向驱动下的成长
方太对员工成长的理解是物质与精神双丰收,事业与生命双成长。那在您看来,企业应如何平衡员工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成长,以实现双丰收?
“方太始终秉持‘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这一使命,其中自然包括员工的幸福。因此,我们衡量企业成功不只看财务结果,还关注顾客是否安心、员工是否成长、社会是否感受到正气。关于员工得成长,我们提出‘物质与精神双丰收,事业与生命双成长’,区别于一般企业仅以薪资或职位晋升作为激励手段的单一方式。这一理念本身即是一种平衡——它同时关注人的外在回报与内在成长,将职业发展与生命意义融为一体。实现这样的平衡,关键在于‘行于中道’,就像调节一杆秤:哪一边低了,就往另一边适当移动秤砣。这种平衡是动态的,要结合不同部门、不同发展周期灵活调整。它如同坐跷跷板,要在不断微调中逐渐接近理想状态。”
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AI正影响着各个行业的发展,您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符合AI时代下的企业需求?
“在我们看来,未来十到三十年内,目前人类95%的工作都有可能被AI替代。企业运转可能越来越依赖自动化系统,物质会极大丰富,但人也可能陷入‘无所事事’的困境。因此,能够主动进行自我修炼、不断提升内在生命品质的人,才更可能适应未来,活出高质量的人生。当然,技术转型需要一个过程。年轻人通常对新事物接受更快,因此我们很多AI和智能化项目,都优先交由年轻人主导。”
作为方太学校的执行校长,您认为当下从事培训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首先,必须有教育情怀。真正热爱教育的人,会从他人的成长中获得深层成就感,甚至愿将教育作为终身使命。反之,若只将当前岗位当作职业生涯中的一站,缺乏专注和投入,很难把教育做好。其次,要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方太秉持‘中西合璧,以道御术’的理念,因此候选人应对东西方智慧都抱有尊重和学习的态度,尤其不能对中华文化心存排斥或缺乏自信。第三,一定要热爱学习和自我修炼。教育者若想以生命唤醒生命、以智慧启迪智慧,自己必须持续成长、勤于反思。老师应当先做到自己所教的内容,才能有效地影响和滋养学生。”
新时代企业培训之道
从您的视角来看,培训行业20年来的变与不变是什么?
“正如《易经》所言‘三易’——变易、简易、不易,我们所珍视的,正是其中那些‘不易’的根本。在中国企业教育培训行业,不变的,是我们始终拥有这样一个平台,以及一群怀有教育情怀、投身于此的引路人和同行者。始终如一的,是大家的热情、追求和向往,这才是推动行业持续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当然,变化也无处不在。这几年企业大学成为热点,过几年可能又转向别的主题;方法论不断迭代,学习方向也从西方逐渐回归中国特色——这一切恰恰说明我们行业的生机勃勃。没有哪一种机构、某个人或某个方法能永远领先,唯有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才能不被淘汰。所以我认为,‘变’是活力的体现,而‘不变’则可能导致僵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这正是健康发展的好现象。”
从历史的角度和经验来看,您认为该如何应对当下培训行业的困境?
“在我看来,当前教育必须明晰三大核心:教育之道、治校之道,并坚定走中西合璧的中国化道路。若一味追随西方模式,我们很可能错失属于中国的时代机遇。然而,许多培训从业者往往知见障偏重、转身较慢,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变化是AI技术正深刻冲击教育与培训领域,这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就治校之道而言,战略思维至关重要。单靠‘专家治校’可能存在风险,必须依靠清晰的战略,才能保障学校的持续发展和教师队伍的良性成长。此外,教育应当回归其本质规律——就像把西瓜种在盒子里结不出该有的果实。教育培训只有回归属于它的‘那片海’,依道而行,才能健康发展。”
想了解更多行业大咖故事,关注9月18-19日北京会展
中国企业教育培训服务会展
暨智能体应用论坛&国企人才发展论坛
来一场与行业大咖的零距离互动!
👇点击报名,加入先行者行列。
培训读者专属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