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这几年,你会慢慢发现,真正击垮人的不是某一次失败的实验,也不是某一篇被退稿或被导师怒斥的论文。而是某天你惊觉自己眼底满是黑眼圈,脑子里只剩下科研。整个人的生活就像没开窗的实验室,空气不流通,还遇上梅雨期,情绪都要发霉了。
如果不想自己变成逐渐秃头的“科研工具”,你就得找点能让自己发光发热的事情。怕只是一周一次的篮球、画画、撸猫。那是防止你崩溃的秘密武器。
一、把爱好当成给大脑的“空调”
博士的日常就像一台24小时不关机,开了科研软件疯狂工作的老电脑。不降温,CPU过载,早晚会卡到宕机。这个时候,兴趣爱好就是你的冷却系统。跑步、烘焙、打游戏,都是在帮大脑降温,让它不至于在论文堆里冒烟。
二、不要怕爱好浪费时间,那是“补充电力”
很多同学会觉得,搞科研的时间都那么紧张了,还要做与科研无关的事情,那样不就让时间更少了吗。而且,这样难道不是在偷懒吗?
不是的,那是在给自己充电。科研再忙,也不能把自己逼得太紧,也要给自己喘口气。你放下科研出去打两小时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是浪费时间。其实那是防止你这台“科研电脑”崩溃的保护机制。
三、兴趣爱好是你科研社交的好话题
博士圈的日常对话,不用开口,大家都知道。无非是“你投了吗”,“你中了吗”,“什么时候开组会”,听久了比看文献还困。有了爱好,你才有不一样的社交打开方式。在平日交流或者会议间歇上,聊你最近的兴趣,比说“我在改论文”要有趣得多。
四、给生活加点意味,不只剩PPT和数据
博士期间最容易忘记的,就是科研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几年后你会发现,能让你微笑的回忆,不是引用次数,而是忙到飞起时,你坚持做的那点小事。例如一盘好吃的烤鸡、一首新学的吉他曲、一株终于养开花的绿植。
读博的时光,有时候是顺风顺水的好天气,有时却是一连串的乌云。兴趣爱好,就是你在阴天里还能撑开的伞,让你不至于被雨淋个透心凉。博士读完,发际线可以高一点🕐️,但是快乐不能降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