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量子力学,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不是复杂的公式,而是一只特殊的猫 —— 薛定谔的猫。
这只被关在箱子里的猫,既不是明确的活态,也不是明确的死态,而是处于 “既死又活” 的诡异状态,直到有人打开箱子观察,它的状态才会 “确定”。这个看似荒诞的设定,并非科学家的凭空想象,而是物理学家薛定谔为了揭示量子力学 “叠加态” 的奇特,特意设计的思想实验。
要理解这只猫为何 “既死又活”,我们需要先走进微观世界,看清量子力学的 “反常识” 规则。
首先得明确:薛定谔的猫不是 “现实中的猫”,而是用来连接 “微观量子现象” 与 “宏观日常世界” 的桥梁。
20 世纪初,物理学家在研究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时,发现了一个颠覆常识的规律:微观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个状态的 “叠加” 之中。
比如电子的 “自旋”,它可以同时是 “上旋” 和 “下旋” 的叠加;光子的 “偏振方向”,也能同时处于 “水平偏振” 和 “垂直偏振” 的叠加态。这种 “叠加态” 并非粒子在不同状态间快速切换,而是它本身就 “同时拥有” 这些状态,就像一个人同时既在吃饭又在睡觉 —— 在宏观世界里这绝不可能,但在微观量子世界里,却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可当时的物理学家们对 “叠加态” 的理解存在分歧,薛定谔为了反驳 “叠加态可以延伸到宏观世界” 的观点,才设计了这个思想实验。
实验的具体设定是: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密封的箱子里,箱子里还放着一个装有放射性物质的装置、一个盖革计数器(检测放射性的仪器)和一个装有剧毒氰化物的瓶子。放射性物质有 50% 的概率在一小时内发生衰变,一旦衰变,盖革计数器会检测到辐射☢️,触发机关打碎氰化物瓶子,猫就会被毒死;如果物质没有衰变,猫就能存活。
按照量子力学的 “叠加态” 理论,在没有人打开箱子观察的情况下,放射性物质会处于 “衰变” 和 “未衰变” 的叠加态;而由于猫的生死与物质是否衰变直接关联,这就意味着猫也会处于 “死” 与 “活” 的叠加态。
这只 “既死又活” 的猫,其实是薛定谔抛出的 “量子悖论”—— 他想用宏观世界中猫的荒谬状态,来质疑量子力学叠加态理论的 “合理性”。毕竟在我们的日常认知里,任何物体的状态都是确定的:杯子要么在桌子上,要么不在;灯要么亮着,要么灭着,绝不可能 “既在又不在”“既亮又灭”。
可量子力学却告诉我们,微观粒子的状态就是 “不确定” 的,直到有 “观测行为” 介入,叠加态才会 “坍缩”,粒子才会呈现出一个确定的状态。对应到薛定谔的猫身上,就是 “打开箱子观察” 这个行为,让猫的 “既死又活” 叠加态坍缩成 “活猫” 或 “死猫” 中的一种。
那么,“观测” 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只有人类的 “意识” 才能算作观测?这是量子力学中至今仍有争议的问题。早期的量子力学研究者认为,观测需要 “有意识的主体” 参与,比如人类打开箱子看一眼;但后来的实验发现,即使没有人类参与,只要有 “测量行为” 发生(比如仪器记录数据),叠加态也会坍缩。比如在薛定谔的猫实验中,如果我们在箱子里装一个自动拍照的相机📷️,即使没有人打开箱子,相机📷️拍下的照片也会显示猫是活的或死的,而非 “既死又活”—— 这说明 “观测” 的本质是 “量子系统与宏观测量装置的相互作用”,而非人类意识的介入。
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薛定谔的猫实验,从未在现实中进行过,也无法进行。
因为宏观物体(比如猫)由大量微观粒子构成,这些粒子之间会相互作用、相互 “观测”,导致叠加态在极短时间内就会自行坍缩,根本无法维持 “既死又活” 的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未见过 “既死又活” 的猫,也从未见过 “既在又不在” 的杯子 —— 宏观世界的物体,由于粒子数量庞大,叠加态会被 “环境退相干” 效应快速破坏,最终呈现出确定的状态。也就是说,量子力学的叠加态只在微观世界中显著存在,很难延伸到宏观世界。
这只 “既死又活” 的猫,虽然是薛定谔为了质疑量子力学而设计的,却意外地帮人们普及了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它让我们意识到,微观世界的规律与宏观世界截然不同 —— 在量子世界里,“不确定性” 是常态,“叠加态” 是本质,“观测” 能改变物体的状态。这些看似反常识的规律,却早已被无数实验证实:从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到量子计算机的研发,量子力学的叠加态理论,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的重要基础。
薛定谔的猫虽然 “既死又活”,但它并非量子力学的 “漏洞”,而是帮助我们理解量子世界的 “钥匙”。它提醒我们:不能用宏观世界的经验,去套用量子世界的规律;当我们探索未知的科学领域时,需要放下固有的认知偏见,接受那些看似荒谬却被实验证实的事实。这只神奇的猫,至今仍在 “箱子里” 等待我们 —— 等待我们对量子力学有更深刻的理解,等待我们揭开微观世界更多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