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重耐药结核病(MDR-TB)威胁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抗结核新药贝达喹啉的高效、安全合成成为医药化工领域的研究重点。2022年11月沈阳药科大学孙铁民团队发表于《中南药学》的论文《利用连续流动化学技术合成抗结核新药贝达喹啉》,对贝达喹啉的合成工艺,尤其是将连续流动化学技术应用于其制备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
欧世盛为该研究提供了设备支持,其流动化学设备在物料输送及反应过程控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助力实现反应由批次间歇试验向连续流动的转变,最终成功合成出纯度高于 99.4%,且所有杂质都控制在 0.1% 以下的贝达喹啉,充分验证了连续流动化学技术应用于贝达喹啉合成工艺的可行性。
导图
研究背景
贝达喹啉,作为治疗 MDR-TB 的 “关键武器”,其传统间歇式(Batch)合成存在三大核心痛点:反应效率低(多步反应需反复分离提纯,总周期长达 72 小时以上)、安全性差(涉及高压加氢、有机金属试剂等危险步骤,大体积反应釜存在爆炸风险)、质量不稳定(反应条件难精准控制,批次间收率波动达 10%-15%)。而连续流动化学技术的核心优势,恰好针对这些痛点形成解决方案:通过微通道反应器的 “微尺度效应” 强化传质传热,结合精密泵组的稳定进料控制,实现反应过程的精准调控、安全升级与效率提升。
反应路线的选择和优化
贝达喹啉分子含有两个相邻手性中心,空间位阻大,合成颇具挑战。传统工业化路线使用有机锂试剂,反应放热剧烈,安全性低,需在 - 78℃低温下进行,能耗大,且反应时间长、杂质多,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基于连续流动化学技术,研究将目光聚焦于中间体 6 和中间体 9 的反应步骤。该等步骤原本需金属试剂以及严格的低温无水无氧条件,收率、纯度和可扩展性不稳定。为了进一步增加该方法的工业适用性,借助连续流动化学技术,将该反应由批次间歇试验转为连续流动进行。
改进时,先依据间歇式反应投料比,设置中间体6 -碱-中间体9比例为 1∶1.2∶1.2 开展考察,发现反应物浓度过高,反应放热剧烈进而产生大量杂质。于是,将反应物浓度降为间歇式反应时浓度的 0.1 倍,即中间体 6 为 0.09mol・L⁻¹、中间体 9 为 0.108mol・L⁻¹、二异丙基氨基锂为 0.108mol・L⁻¹,并对流速展开探究。流速过慢时,保留时间长,收率欠佳;流速过快时,反应不充分,也导致收率较低。综合分析后,最终确定反应的流速为5 mL·min⁻¹。
在温度优化方面,常规反应需在 - 78℃进行,能源消耗大。借助连续流动化学高表面积、散热快的特性,以二异丙基氨基锂为碱对反应温度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当反应温度从 - 78℃升高至 - 45℃时,反应收率变化不大;继续升温,收率降低,当温度为 - 15℃时,收率仅 10.6%。综合分析,确定最佳反应温度为 - 45℃。
合成过程
本研究采用连续流动化学技术搭建合成系统,以实现贝达喹啉的连续化合成,整个合成过程按关键反应步骤依次推进,各步骤通过连续流动系统实现物料的连续传递与反应。实验所需的流动化学设备由欧世盛公司提供。
1. 中间体的合成
中间体 4(N-(对 - 溴苯基)-3 - 苯基丙酰胺):500mL 三口瓶中,3 - 苯基丙酸(39.2g,0.26mol)溶于二氯甲烷(200mL),0℃左右滴加二氯亚砜(29.6mL),回流 2h 后浓缩得浅黄色油状物(收率 98.1%);另取 500mL 三口瓶,对溴苯胺(43.0g,0.25mol)溶于二氯甲烷(100mL),滴加三乙胺(44mL)并降温至 0℃,滴加上述油状物的二氯甲烷溶液(控温≤5℃),室温反应 8h,加氨水溶液析出固体,抽滤后 55℃真空干燥 8h,得白色固体(68.0g,收率 85.6%),m.p.102~105℃,MS(ESI+)m/z 305.2 [M+H]+,¹H NMR 有特征化学位移。
中间体 5(3 - 苯甲基 - 2 - 氯 6 - 溴 - 喹啉):250mL 三口瓶中,中间体 4(17.2g,0.055mol)与 DMF(13.6mL)混合,5℃以下滴加三氯氧磷(35.7mL),85℃保温反应 8h,反应液倒入冰水,二氯甲烷(100mL×3)萃取,有机相 MgSO4 干燥后浓缩,甲醇重结晶得白色固体(11.8g,收率 59%),m.p.111~113℃,MS(ESI+)m/z 331.8 [M+H]+,¹H NMR 有特征化学位移。
中间体 6(3 - 苯甲基 - 2 - 甲氧基 - 6 - 溴喹啉):500mL 三口瓶中,中间体 5(11.5g,0.034mol)溶于无水甲醇(200mL),加甲醇钠(2.05g,0.51mol),66℃保温反应 8h,反应液倒入冰水,二氯甲烷(100mL×3)萃取,有机相 MgSO4 干燥后浓缩,甲醇重结晶得白色固体(10.1g,收率 90.7%),m.p.83~84℃,MS(ESI+)m/z 329.2 [M+H]+,¹H NMR 有特征化学位移。
中间体 9(3 - 二甲基氨基 - 1 - 萘基 - 1 - 丙酮):250mL 单口瓶中,1 - 乙酰基萘(8.05g)、多聚甲醛(1.6g)、二甲胺盐酸盐(5.3g)加乙醇(15mL)和浓盐酸(0.6mL),80℃回流 12h,冷却析出固体,过滤得盐酸盐(10.1g);其溶于水(10mL),冰浴下加 1mol・L⁻¹ 氢氧化钠调 pH 至 10,乙酸乙酯(20mL×3)萃取,有机相水洗、饱和食盐水洗后 MgSO4 干燥,浓缩得油状物(7.96g,收率 74.6%),MS(ESI+)m/z 228.15 [M+H]+,¹H NMR 有特征化学位移。
2. 贝达喹啉前体合成
连接流动化学反应装置的三个注射泵(a、b、c)与两个反应器线圈;取中间体 9(9.97g)、中间体 6(12.0g),用四氢呋喃分别配制成 0.09mol・L⁻¹ 的中间体 6 四氢呋喃溶液、0.108mol・L⁻¹ 的中间体 9 四氢呋喃溶液、0.108mol・L⁻¹ 的二异丙基氨基锂四氢呋喃溶液。
打开三个注射泵,分别用无水四氢呋喃流动液清洗 5min;调节流速至 5mL・min⁻¹,分别向三个泵中泵入三种反应溶液;在出口处放置饱和氯化铵水溶液,接收流出的反应液并淬灭反应液;80min 后流动结束,用无水四氢呋喃清洗注射泵和反应器线圈。
减压旋蒸除去反应液中的四氢呋喃,加入 100mL 水,用 100mL×2 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层;有机层用水洗涤(50mL×2)、饱和食盐水洗涤(100mL×2),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4h;过滤除去无水硫酸钠,滤液减压旋干得粗品。
粗品经柱层析(展开剂为二氯甲烷 - 甲醇 - 氨水=200∶1∶0.1)分离,先后得到两个组分,分别用异丙醚重结晶,得 10A 组分(包含贝达喹啉)3.1g 和 10B 组分 5.3g。
3. 贝达喹啉精制
取 10A 组分(1.0g),悬浮在丙酮中,向该悬浮液中加入 1 当量(R)-(-)联萘酚磷酸酯,得到二甲基亚砜溶液;将形成的悬浮液加热回流 1h,逐渐降至室温,室温下继续搅拌 1h,滤出形成的固体,用少量丙酮洗涤。
将固体用乙醇和水重结晶后,悬浮于甲苯中,用 10% 碳酸钾溶液处理,混合物在 80℃反应 0.5h,分离出水层;有机层用水洗、饱和食盐水洗,减压浓缩,乙醇处理,低温静置,滤出固体,真空干燥得贝达喹啉 0.35g。
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纯度达 99.40%(流动相为乙腈-水-三乙胺=40∶60∶0.1)。
研究结论和意义
该研究针对传统贝达喹啉合成路线中存在的反应条件苛刻、安全性低、杂质多等问题,成功将连续流动化学技术应用于抗结核新药贝达喹啉的合成过程,通过微反应器与精密泵组的协同配合,突破了传统间歇式合成的诸多瓶颈。在反应路线优化上,解决了传统路线中中间体合成的难题,通过改变反应物浓度、流速及反应温度等参数,提高了有机金属试剂二异丙基氨基锂使用的安全性,关键步骤反应温度从 - 78℃提升至 - 45℃,反应时长由 4.5h 大幅缩短至 4min,显著提升了工艺生产效率,操作更为简便。
从合成结果来看,最终产品纯度高于 99.4%,所有杂质均控制在 0.1% 以下,充分证实该工艺的可行性与优越性。与传统工艺相比,连续流动化学技术在贝达喹啉合成中展现出明显优势,更契合工业放大生产的需求,为抗结核药物的高效合成提供了新的可靠路径,对推动抗结核药物的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图表
图 1:贝达喹啉的合成路线:展示从起始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备贝达喹啉的过程。
表 1:反应流速对反应收率的影响:列出了不同流速下反应的停留时间和四个异构体的收率数据,用于考察流速对反应结果的影响,为确定最佳流速提供依据。
表 2:反应温度对反应收率的影响:展示了在流速为 5mL・min⁻¹ 时,不同反应温度下四个异构体的收率情况,以研究温度对反应的影响,进而确定最佳反应温度。
图 2:利用连续流动化学合成化合物 10 的反应流程:呈现了连续流动反应装置,包括三个注射泵和两个反应器线圈。
参考文献
DOI:10.7539/j.issn.1672-2981.2022.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