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盈之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然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作为我国制造业体系最完备、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江苏传统产业根基牢、新兴产业动能强、创新资源要素聚集度高,具备率先探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潜力。近年来,江苏推动实现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工厂”“灯塔车间”等示范场景不断搭建应用,为制造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需求验证条件。同时,江苏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资金链,正逐步强化链式集群发展,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协同化升级。此外,依托强大的创新资源和产业基础,江苏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省技术创新中心、高端研发机构、高价值专利成果雨后春笋式涌现,标志性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基于此,江苏应进一步以数智转型为引领、以链式集群为支撑、以产业融合为路径,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核心增长极,争当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国家范例和先锋力量。
聚势向新:以数智转型夯实发展根基
筑牢数字基础设施底座,构建产业智能化支撑平台。在重点产业园区部署5G专网和工业PON网络,加快关键设备上云,赋能高端制造环节柔性化、智能化改造。对标山东青岛“工业大脑+数字园区”建设经验,推动“产业大脑”向更多县域延伸,聚焦船舶、化工、『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构建数据中枢、算法模型库与协同制造平台,打通产业链各环节数据链,优化链上企业对接与资源调度效率。强化“东数西算”与绿色低碳导向耦合,推进『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以高效、智能、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江苏制造数智化转型提供强劲动力。
突破工业软件瓶颈,推动核心制造环节自主可控。围绕数控系统、工业操作系统、智能控制软件等“卡脖子”领域,以“揭榜挂帅制”设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以“赛马制”遴选优秀项目,提升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推动本地工业软件企业与高端装备、智能传感器等硬件企业深度协同,提升整机智能化水平与系统集成能力;进一步完善首版软件认定、成果保险补偿、软件采购入库等支持政策,通过高价值工业软件推广应用,加快行业标杆型本土软件企业培育,推动江苏由制造大省向“软硬兼优”的智能制造高地迈进。
强化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激发数字经济动能。加快完善以苏州大数据交易所为核心、周边地市联动的数据交易平台体系,推动政务、工业、金融、交通等多源数据共聚共享;推动数据资产入表,探索出台地方性数据资产确权、评估与入表标准,支持制造企业以数据资产开展融资、担保与合作,增强数据资产可计量性和数据价值实现能力;探索数据要素社会化运营,建立数据经纪人、数据增值服务商等新兴主体管理机制,构建涵盖数据采集、清洗、标注、分析、交易等环节的全链条生态,提升数据要素配置效率。
握指成拳:以链式集群构筑规模优势
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形成以园聚链、以链集群态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与区位优势,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园区,打造“一园一主业、园园有特色”的空间布局。建立“工业上楼”和“智造空间”模式,通过强化园区功能定位,同步引入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和数智化服务平台,提升园区对产业集群的承载力和带动力。加强专项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上下游企业、配套服务机构集聚发展,构建“核心企业+配套企业+公共平台”的产业生态,推动园区由“物理集聚”向“功能协同”转变。
做大做强龙头链主企业,提升产业链协同组织效能。深入落实“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聚焦“465”现代产业集群和“3010”重点产业链,遴选一批具备核心能力的链主企业,给予其政策直达、资源直配和事项直办的制度便利,强化链主企业对产业链的统筹牵引作用。构建“链主+链核+链辅”多层次企业梯队,推动上下游主体联合共建任务协作网络,形成订单协同、数据联通、技术共研的产业链响应体系。完善链主企业参与重大项目组织、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与产业链风险防控等机制安排,全面提升产业链整体协同效能与抗冲击能力,形成以链主企业为轴心、多元主体高效协同的现代产业组织模式。
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产业集群提档升级。依托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技术平台,持续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基础环节提升,完善多元主体协作与高端要素流动,推动优势产业由规模集聚向能级跃升转变,着力提升江苏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创新策源能力和协同发展水平。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类脑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新兴领域,推动传统集群与未来产业深度融合,率先培育具有产业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高能级集群,推动形成以优势集群为支撑、新兴集群为增量、未来集群为方向的多元演进格局。
相辅相成:以产业融合擘画远景蓝图
深化服务型制造转型,拓展产业价值空间。推动制造业由单一生产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支持制造业企业提供工业设计、定制化等柔性制造服务,培育共享制造、按需制造、柔性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业态、新模式。遴选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发挥标杆带动效应并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搭建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增强平台型企业服务功能,组织遴选跨行业跨领域融合试点项目,构建平台赋能、试点梯次推进的发展格局。
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领域深度对接,培育未来产业增长极。设立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推动AI、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深度融合矩阵,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构建智能化梯次培育体系,建立“『数字化』产线—智能车间—标杆工厂—未来工厂”培育路径,打造转型新范式。建立健全“试点示范—诊断改造—复制推广”机制,对改造升级的传统企业提供咨询诊断,根据改造进展进行动态调整,遴选典型样板加大推广,破解传统产业转型困境。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跨界融合创新生态。健全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设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强化核心部门资源统筹,形成政策制定、项目推进、考核评估的闭环管理机制。实施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一集群一政策包”定制化支持体系,着力解决政出多门、条块分割问题;以监管科技赋能监管与服务融合模式创新,探索特定区域创新性监管举措,稳妥推行“沙盒监管”,提供多职能、多领域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实施集群培优工程,系统培育产业融合生态圈,强化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作用,推广共性工厂赋能跨界融合。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首席专家,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经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