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
以往,巡护员可能要翻山越岭一整天,也难觅熊猫踪迹;而如今,“猫脸”识别、长视频监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悄然拓展生态保护的广度与深度。
截至今年7月,大熊猫国家公园已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我国野生大熊猫总数量恢复到约1900只。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红外相机📷️拍摄到大熊猫。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畅通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建成现代化智能化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
武夷山国家公园将江西省武夷山区域纳入保护范围,福建、江西两省一体化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黄腹角雉数量保持在1000只左右。
国家公园建设正经历从传统保护模式向人、自然、社区协同发展转变,在此过程中,科技成为关键一环。从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到人工智能识别、数智化决策……一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国家公园治理变革已然开启。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景色。张蓉 摄
2022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要运用有线无线🛜融合网络、视频监控、红外相机📷️等技术手段,结合遥感卫星影像数据,构建覆盖森林、草原、河湖等关键生态系统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在此背景下,各个国家公园纷纷出手,在监测手段上不断加码,但海量数据如何服务管理决策,成为新的挑战。这意味着在国家公园的管理过程中,科技不仅仅是单一的监测工具,还升级为驱动变革的智慧内核。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安装的无线🛜传输相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供图
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很重要,这里的人,尤其是原住居民,在国家公园建设向社区协同发展的转变过程中同样关键。
在科技的赋能下,“保护”不再意味着牺牲与剥夺,而是开启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多元共赢之路。
转自:科技日报
采写: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王祝华 魏依晨 朱虹 张添福
策划:赵英淑 滕继濮 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