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你知道爆旋桨附近的泡泡是怎么产生的吗?”
9月7日,青岛西海岸科技馆里,辅导员们通过“真空沸腾实验”“拍瓶实验”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互动演示,让抽象的空泡原理变得直观可见。
这是2025年青岛市全国科普月里的一堂研学课,也是青岛通过举办3000余场主题活动响应国家科普战略升级的生动缩影。
显然,从主题活动到打造海洋科普之城,青岛已把科普融入进了城市日常运行的轨迹当中。
2024年1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表决通过,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通过延长科普周期、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持续性科普热潮。
而在青岛,这一热潮更是汹涌澎湃。
早在8月26日,西海岸新区便已率先办赛,8月27日,即墨区连夜把“蛟龙号”潜航员请进演播大厅,8月28日,2025年青岛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正式启动,3000余场活动接连登场……
数据显示,青岛建设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7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1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43家。每年举办科普活动1.6万余场次,惠及群众3800余万人次。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座城市对科学普及的深切认知。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公民科学素质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来自中国科协的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5.37%,而青岛作为科技创新活跃城市,在2023年就已达17.4%,展现出城市创新生态的巨大潜力。
细观之,不难发现青岛的科普实践有着鲜明的海洋特色。今年4月,青岛发布《打造青岛海洋科普之城工作方案》,促进海洋科普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呼应城市发展战略,在主场活动启动之际,举办青岛海洋科技成果展,全景呈现海洋科考重器、海工装备制造、智慧海洋等领域的关键突破。与此同时,全媒体沉浸式海洋科普节目《探海》也随之上线。
然而,科普月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传递。市南区整合8家场馆推出沉浸式科学探索路线,配套《游学线路路书》嵌入二维码实现“云游+实地”双体验;在城阳区科普进校园活动中,中国海洋大学赵传湖教授作《云和雨》气象科普报告,科学实验秀《寻踪X博士》通过趣味实验激发探索欲;青岛海洋科技馆携带113件珍稀海洋生物标本赴甘肃定西,开展系列巡演活动,吸引4000余名青少年参与……
通过海洋资源、人才与公众的近距离接触,青岛打破了科学的神秘感,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让科学精神在互动中生根发芽。
而在未来,青岛的科普之帆也将持续高高扬起,在建设海洋强国、科技强国的征程中贡献更多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