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SMT 贴片、『新能源』电池封装、汽车电子传感器涂胶等精密制造场景中,点胶阀作为自动点胶机的核心执行部件,其稳定性直接影响出胶精度与生产效率 —— 一旦胶阀出现故障,轻则导致单个工件因缺胶、溢胶返工,重则造成整条产线停工,因此掌握胶阀常见故障的排查方法与规范处理流程,对保障生产连续性至关重要。宁波中电集创在协助电子制造企业优化点胶工艺时发现,通过系统化的故障排查与预防性维护,可将胶阀故障导致的停机时间减少 60% 以上,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气动胶阀不出胶是生产中最频发的问题,需从气源压力、通道堵塞、胶水黏度三个核心维度逐步排查。首先检查气源工作压力,多数气动胶阀的正常工作压力范围为 0.4-0.6bar,若压力低于 0.3bar,会因驱动力不足导致出胶中断,此时需通过压力阀缓慢提升压力(每次调整幅度不超过 0.1bar,避免压力骤升损坏阀体内膜);若压力达标仍不出胶,需重点检查胶枪通道是否因胶水固化堵塞 —— 不同类型的胶水需搭配对应溶剂清理,例如环氧胶残留需用丙酮冲洗,硅胶残留需用专用硅胶清洗剂,清理时需用直径不超过 0.3mm 的细软铁丝疏通出胶口(避免划伤通道内壁),疏通后用 0.2bar 的压缩空气吹干通道,防止溶剂残留影响后续胶水的固化性能;此外,胶水黏度不符也会导致不出胶,若使用的胶水黏度超过 20000cP(如部分高温固化型结构胶),会因流动阻力过大造成出胶不连续,此时可根据胶水特性适当加热降粘(如热熔胶可加热至 180-200℃,但需提前确认胶水耐热温度不低于加热温度),或更换黏度符合设备要求的替代胶水,确保胶水能顺畅流过通道。
胶阀漏气虽不直接导致不出胶,却会破坏出胶压力的稳定性,需按漏气位置针对性处理。进气口漏气多因气管与胶阀接气口的密封度不足,除更换适配规格的接头外,可在气管与接气口连接后外套🧥铁箍(铁箍直径需与气管匹配,拧紧力度以气管无松动且不变形为宜),同时需定期检查气管是否存在老化开裂(建议使用超过 1 年的气管每季度检查一次,发现裂纹及时更换);阀体漏气时,先将阀体固定螺丝对角拧松后重新拧紧,拧紧过程中建议使用扭矩扳手控制力度在 5-8N・m,避免螺丝滑丝或用力过猛损坏阀体,若重新拧紧后仍漏气,可在螺丝与阀体的接口处涂抹耐高温硅酮玻璃胶(耐温需达到 200℃以上,适配高温点胶场景),若漏气情况严重则需联系专业人员更换阀体;阀管前端漏气多因阀管内残留胶水过长,导致前盖无法拧紧,此时需将阀管内的胶水修剪至超出阀管前端 3mm 以内,再顺时针拧紧前盖直至听到 “咔嗒” 声,确保密封到位;阀后端漏气通常是密封圈或后置消音器损坏所致,密封圈需根据胶水类型选择适配材质(普通胶水可选丁腈橡胶密封圈,腐蚀性胶水需选氟橡胶密封圈),常见的 O 型圈规格为直径 3mm、线径 1mm,更换时需确保尺寸完全匹配,消音器损坏可通过排气声音判断 —— 若排气时出现异常尖锐的噪音,即表明消音器已失效,需及时更换。
日常使用中的规范操作,是减少胶阀故障的关键。与胶阀连接的压缩空气压力需严格控制在 7bar 以内,实际工作中建议将压力设定为 0.4-0.6bar,避免长期高压运行加速阀体内膜老化;拆卸胶阀前必须先断开压缩空气与设备电源,防止拆卸过程中胶阀意外启动造成安全隐患;每次使用后,需按照胶水生产商推荐的溶剂清除残胶,清理时需采用 “溶剂冲洗 - 压缩空气吹干” 的两步法(压缩空气压力控制在 0.2bar,避免压力过大损坏通道),严禁将胶阀整体浸泡在溶剂中,以防损坏内部密封件;若发现胶阀不工作时仍有胶水从头部缓慢渗出,多为内部密封垫或拉杆磨损导致,建议每 3 个月对密封垫、拉杆进行一次检查,发现密封垫变形、拉杆有划痕时及时更换;使用胶阀时必须将前盖旋紧,防止工作中出现溢胶;此外,使用所有气动工具(包括胶阀相关配件)时,建议佩戴符合 ANSI Z87.1 标准的防化学飞溅护目镜🥽,避免胶水飞溅或部件脱落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