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采访中,多年前林实践用仿真实训平台为企业节省上亿元设备费用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如今,从单机版到Web4.0版,18年间,实训平台迭代了201个版本,依托平台搭建起的80套大型独立实验室与180套可扩容小型实验室,让工匠们每一次的技能雕琢都能找到最适配的“练兵场”。
当新质生产力浪潮奔涌,林实践用自己的奋斗故事,给了我们一个不过时的秘诀——创新总是从“无人问津”处开始。
2007年的夏夜,林实践光着膀子在旧电脑前敲击代码的身影,恰是奋斗者最本真的模样。面对“百万投入才能建实验室”的行业铁律,他偏要用几台淘汰主机撕开裂口。这种“向技术荒漠要绿洲”的倔强,源于匠人精神中“爱拼敢赢”的基因。如今,18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能从林实践带领团队拆解代码的身影中看到似曾相识的执拗。
林实践的技术手札里有这样一句话:“技术从‘能用’到‘好用’,差的是千次打磨的耐心。”林实践用行动证明:技术的厚度,藏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里。就像他调试智能评分系统时说的:“机器比人更较真,你糊弄它0.1秒,它就还你千万次失误。”
林实践这份“小题大做”的“匠心哲学”,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尤为稀缺。很多人渴望在聚光灯下进行“快充式”的创新,但唯有那些在无人处深耕、在细节处死磕、在传承中燃烧的微光,方能汇聚成照亮数字中国的星河。林实践用奋斗证明:最动人的创新,就书写在平凡岗位的晨昏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