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那场3小时的内控专题培训,我本来都做好熬到22点的准备了—毕竟上次同样长度的会议,我对着录音笔倒带了8次,手写了5页草稿,最后整理成纪要还漏了3个关键待办。结果这次靠同事推的“听脑AI”,直接把我从“纪要地狱”拉出来了。
早上到会议室的时候,我还抱着“试试再说”的心态—毕竟之前用过不少录音转文字工具,不是漏字就是分不清发言人,最后还是得自己补。但打开听脑AI的瞬间,第一个惊喜就来了:界面居然这么简单,底部就三个按钮“录音”“纪要”“我的”,连新手引导都不用看,点一下“会议录音”就开始了。
王姐(我们内控部的资深讲师)刚开口讲“今天咱们重点聊内控流程的节点管控—特别是财务报销和预算审批这两块”,屏幕上立刻同步跳出文字,字儿跟得比我记笔记还快。更绝的是,中间张总(财务总监)插了句“预算审批不能光看部门负责人签字,得加个交叉验证环节,比如让审计岗同步核对季度预算执行率”,AI居然自动标了“发言人:张XX(财务总监)”,连标点符号都没乱。后来李经理(上海分公司的内控主管)用带点吴语的普通话补充“跨部门协同要补个台账对接,不然销售部报的费用和财务部的合同对不上”,我本来捏了把汗—以前遇到方言基本就“翻车”,结果AI精准识别,连“台账对接”这种专业词都没写错。
等到12点会议结束,我揉着肩膀点了下“生成纪要”,也就喝了口冰美式的功夫,屏幕上直接弹出一份结构化纪要:分成“核心要点”“待办事项”“专业术语解释”三个板块,甚至还自动提炼了“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实际应用案例”。最让我惊喜的是口语转书面语的能力—王姐刚才说“咱们以后报销别光看发票就过,得查合同台账是不是对上,不然容易出现‘虚开发票’的漏洞”,AI直接转成“后续报销审核需增加‘合同台账与发票信息一致性核对’环节,以规避虚开发票风险”,比我自己改得还专业。
更省心的是“待办事项”部分—AI把“各部门下周五17点前提交《部门内控流程优化方案》”“财务组下周内完成《预算审批交叉验证流程》修订”“行政部同步更新《报销审核指引》”这3条全列出来了,还标了负责人和deadline。我直接导出Excel发给团队群,同事小夏秒回:“这次纪要比以前清楚10倍,不用再问‘到底谁要做什么’了!”
说到准确率,我得重点夸夸—那天会议室的空调声跟拖拉机似的,我本来担心转写会混进杂音,结果AI把空调声全“吃”了,王姐的声音清晰得像面对面说话。后来查了下才知道,听脑AI用了双麦克风降噪:主麦专门收人声,副麦抓周围的噪音,再用算法把噪音过滤掉,所以再吵的环境都不怕。还有专业词的识别,比如“风险评估矩阵”“控制活动节点”这种内控术语,转写准确率几乎100%—同事说这是因为用了『DeepSeek』-R1技术,语音转文字准确率能到95%以上,果然不是吹的。
以前我整理3小时会议纪要,得花2小时逐句听录音、分点、改口语,现在用听脑AI,录音结束2分钟出纪要,相当于效率提升了60倍。更绝的是“AI问答”功能—下午领导问我“张总说的预算交叉验证具体是指什么?”,我直接打开纪要页面,点了下“问AI”,输入问题,AI立刻定位到张总发言的段落,还补充了“交叉验证即‘部门负责人签字+审计岗核对预算执行率’双环节”,根本不用我翻整个纪要找。
晚上18点我准时下班,回家陪孩子吃了番茄鸡蛋面,还追了两集《漫长的季节》—这要是搁以前,我得对着电脑敲到21点,说不定还会漏个待办被领导提醒。更惊喜的是,第二天我要给总经理写《内控培训核心结论简报》,直接把听脑AI生成的纪要复制进去,AI还能帮忙“二次创作”:输入“把核心要点提炼成300字的高管版”,10秒就出了一份简洁的总结,完全不用我再熬夜抠字眼。
其实最打动我的是“不用学”—我这种“科技白痴”打开APP就会用,没有复杂的设置,没有隐藏的功能按钮,连“录音权限”都是自动获取的。后来查了下,听脑AI还支持网页端和飞书/钉钉联动,要是以后能直接把待办同步到钉钉任务,那就更完美了。
现在我逢人就推这个工具—不是因为它多“高大上”,而是它真的解决了职场人的“痛点”:谁想把时间浪费在重复的打字、分点、猜发言人上?谁不想早点下班陪家人?听脑AI不是“花架子”,是真的把“必须做的事”变成了“轻松做的事”。
上周跟朋友聊起这件事,她问我“这工具真有这么神?”我笑着说:“你试试就知道—以前我整理纪要像‘还债’,现在像‘收快递’,拆开就有惊喜。”毕竟对职场人来说,把时间还给更重要的事,才是效率工具的终极意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