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管理解释:监管机构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可解释性问题
报告共计:23页
《管理解释:监管机构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可解释性问题》核心内容总结
随着人工智能(AI)在金融机构运营、风险管理及客户互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复杂AI模型(如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LLM)的有限可解释性,成为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面临的关键挑战。可解释性指模型输出向人类解释的程度,对透明度、问责制、监管合规及消费者信任至关重要,但其在复杂模型中常因非线性推理、海量参数等特性难以实现,现有解释技术还存在不准确、不稳定等局限。
模型可解释性的缺失,使模型风险管理(MRM)难度加大。国际标准制定机构(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虽发布高阶MRM要求,涵盖治理、开发、验证等环节,可解释性隐含其中,但多数未针对先进AI模型设计;仅少数国家监管机构(如加拿大OSFI、英国PRA)发布具体MRM指南,且多聚焦监管资本计算模型,难以适配复杂AI场景,第三方AI模型的使用更加剧了这一挑战。
在AI背景下执行可解释性要求面临多重难题。复杂AI模型的“黑箱”特性掩盖计算过程,LLM因训练数据不透明、概率性输出等更难解释。现有解释方法分为固有可解释模型(如决策树)和事后技术(如SHAP、LIME、反事实解释),但事后技术存在不准确、无法泛化等局限,且解释需依受众(管理层、消费者、监管机构)调整,现有要求未做区分,第三方模型的专有属性也阻碍独立验证。
为此,需对现有MRM指南进行潜在调整。监管机构可推动指南覆盖AI模型在非监管资本场景的应用,要求金融机构依模型风险与用例关键性设定可解释性标准,采用多种解释技术组合;明确可解释性与模型性能的权衡,允许在风险可控、有充分保护措施(如加强监控、人工监督、设置断路器)的前提下,使用性能优越但可解释性有限的模型;对监管资本场景的复杂AI模型,可限制其风险类别或设输出下限。
未来,监管机构需更新MRM指南以适配AI发展,同时提升员工评估AI模型的能力,助力金融机构在发挥AI潜力的同时,保障监管目标实现,推动AI在金融领域安全、合规且高效地应用。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