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17日,2025国际汽车智能座舱大会基础支撑关键技术会议在苏州市相城区成功举办,共探智能座舱发展新路径。随着大模型与高性能计算平台深度融入座舱系统,开发范式转向数据与模型协同演进,智能座舱基础支撑技术成创新关键。会议聚焦端云大模型协同融合、域控『芯片』与操作系统协同创新、座舱设计及开发工具链三大模块,汇聚行业专家共话技术突破与未来趋势,为智能座舱技术发展注入新动力。本次会议由重庆长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特别支持,由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郭钢教授担任会议主席,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产品CEO韩婷婷担任联合主席。
郭钢
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
子模块一:端云大模型协同融合
姜鸿雷
上海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汽车技术中心技术专家
上海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汽车技术中心技术专家姜鸿雷,围绕“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汽车融合创新”分享。他指出在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中,AI融入汽车系统需解决车端硬件与AI算法适配、多模态交互融合及车环交互信息处理问题,以推动汽车向“智能车”转变,提升用户体验与交通效率。未来,AI智能汽车有望实现L4/L5级自动驾驶,打造“移动智能伙伴”,开启智能出行新纪元。
李国庆
岚图汽车科技公司智能座舱-语音及AI开发总监
岚图汽车科技公司智能座舱-语音及AI开发总监李国庆,探讨“AI赋能座舱的前景及挑战”。他表示AI已融入智能座舱多模态人机交互,大大提升了用户操控便捷性与车内舒适度。大模型技术发展为AI座舱落地拓展了想象空间,如何利用AI赋能座舱,给用户给车企带来更多的价值是目前行业内积极探索的课题。
翟忠武
北京面壁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北京面壁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翟忠武,以“知识密度定律驱动端侧大模型智能座舱应用落地”为主题。他表示端侧大模型上车是下一代智能座舱关键,但受模型参数量与终端资源矛盾制约。解读了“大模型知识密度定律”,指出提升模型能力关键在提高知识密度与学习效率,阐释其内涵与对端侧模型设计的意义,探讨了端侧大模型能力、技术演进、车载架构创新,及其在智能座舱的应用价值,展现了其从理论到落地的路径,为智能汽车AI升级助力。
张书赫
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专家
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专家张书赫,带来“端侧智能 · 重塑体验:大型模型驱动下一代车载座舱革命”演讲。聚焦端侧多模态大模型在车载座舱中的应用,深入探讨了其在深度个性化、数据安全、灵活迁移性以及全域环境感知方面的核心优势,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其应用价值。他表示端侧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正在重新定义车载智能系统的功能边界,推动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伙伴转变,为用户带来更智能、安全和个性化的出行体验。
刘志萌
重庆光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重庆光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萌,介绍了“AI大模型在座舱自动化测试工程中的应用”。作为整车自动化测试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座舱自动化测试正受益于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智能化能力为测试效率提升开辟了新的路径。传统座舱自动化测试中面临的典型挑战,如多语言场景覆盖困难、以及因HMI设计频繁迭代导致本维护成本高昂等问题,都可通过先进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有效应对。
闫凯
杭州车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杭州车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闫凯,分享“夯实车云数据基座,让AI更懂场景体验”。他介绍到车凌科技是汽车数智化核心使能者,以车云一体化平台等方案提供了车辆全生命周期服务。其凌云平台构建车云协同数采系统,具备高兼容性等六大优势;AIDV凌云智能体联合浙大建实验室,服务汽车多环节;车队运营管理平台借数据分析挖价值,实现运营优化与降本增效,推动汽车数智化升级。
孙晓鸥
华研慧声(苏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软件技术开发总监
华研慧声(苏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软件技术开发总监孙晓鸥,介绍“AI全栈赋能汽车声学-无界声”。她讲解了“无界声”用AI打造沉浸式声学效果,解决了硬件与算法痛点,支持OTA升级,还可专注定制优化声学算法软件,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子模块二:域控、『芯片』与操作系统协同创新
蔡春茂
重庆长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软件架构工程副总经理
重庆长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软件架构工程副总经理蔡春茂,分享“AI数智座舱的新体验、新架构和新挑战”。他指出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技术范式、市场格局与人类出行方式,全面推动数智座舱体验的革新。为积极应对这一变革浪潮,长安汽车构建了面向用户全场景服务的智能汽车超级数智化平台——SDA,实现了从底层架构到用户体验的系统性变革,从新体验、新架构、新挑战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AI如何重新定义未来出行。
蒋汉平
湖北芯擎科技公司产品副总裁
湖北芯擎科技公司产品副总裁蒋汉平,从『芯片』视角解读“从智能座舱到AI座舱演变的『芯片』视野”。他表示未来AI数字座舱成驾乘体验核心,需满足视觉感知、语音交互等需求,同时依赖AI与高性能计算,提供多元沉浸式体验,但面临SoC内存带宽瓶颈,且对『芯片』性能、功耗、可靠性及车规要求高。同时需AIOS生态开放、场景化音频。芯擎科技在AI智能座舱领域全面布局,根据不同的性价比和AI场景全系覆盖,在从智能座舱快速演进到AI座舱的过程中提供算力底座。
张明俊
润芯微科技(江苏)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
润芯微科技(江苏)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张明俊,分享“从‘连接’到‘主动智能’:智能座舱的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实践”。他指出当前智能座舱面临算力不足、生态割裂、交互同质化挑战,润芯微以 “软硬一体 + 主动智能” 突破。其产品矩阵覆盖高中低端车型,融合“连接”与“智能”,创新交互,服务多车企,国产化率90%,未来将推动座舱成“有温度的出行伙伴”。
杨永喆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品牌与规划总监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品牌与规划总监杨永喆,以“AI重塑智能空间:长城Coffee OS 3的思考与实践”为主题。他详解长城汽车全自主研发的Coffee OS 3智慧空间系统,秉持“AI智慧空间”理念,以“五好”提升用车体验: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界面好看;升级硬件、拓展功能,好用便捷;手势交互、多屏共享,充满趣味;自研音响呈现影院级音效,好听震撼;语音交互强大,引入AI大模型,好聪明且不断进化,全面提升了用户的日常用车体验。
子模块三:座舱设计及开发工具链
张鑫
东软集团汽车智能创新解决方案事业部技术总监
东软集团汽车智能创新解决方案事业部技术总监张鑫,带来“AI生产提效的实战:从中台到研发全流程赋能”演讲。他指出车载软件研发受传统模式制约,存在效率、成本等挑战。为此构建面向车载领域的AI中台,融合多能力,覆盖研发全流程,为五类角色提供针对性支持。试点中测试效率提升超40%、代码审查耗时缩短超30%,其“AI中台化”研发范式具创新性与推广前景,未来将推动行业研发模式变革。
于家傲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汽运中心信息化与大数据部项目负责人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汽运中心信息化与大数据部项目负责人于家傲,讲解“营运车辆智能座舱关键性能及测评方法”。他针对智能座舱光环境对驾驶员生理及心理存在的损伤及影响,『新能源』车辆、无人出租车乘客晕车现象,具体介绍了现象成因及量化测评方法。
曾庆武
北京恒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北京恒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曾庆武,介绍“智能座舱中的神经人因技术”。他阐释了神经人因技术可客观反映人体认知行为数据,其在智能座舱研究中,可聚焦神经人因科学与交通驾驶领域交叉,构建人类行为与复杂驾驶系统神经机制解析框架。它突破传统单一维度,借多模态监测技术揭示交通驾驶多方向神经人因生理基础,研究覆盖决策神经机制等多方向。未来,随技术发展与计算平台构建,将推动交通驾驶研究向 “神经实证化” 转型,助力构建数据驱动的智能人因生态系统。
胡志鹏
同济大学XAI LAB蜂火智能实验室负责人
同济大学XAI LAB蜂火智能实验室负责人胡志鹏,探讨“座舱大模型场景库及关键技术趋势”。他表示当前汽车产业向“人工智能定义汽车(AIDV)”转型,智能座舱体验升级靠场景库构建与技术落地效率。场景库以多维度架构实现场景联动,结合用户反馈解决供需脱节;大模型借云端协同架构突破效率瓶颈,缩短迭代周期;其竞争本质是场景理解与技术落地效率比拼,需深耕创新,推动座舱迈向 “体验沉浸”,抢占AIDV先机。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智能座舱领域搭建了高效的技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平台。来自产学研用各界的专家通过深度分享,清晰勾勒出智能座舱基础支撑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蓝图,既破解了当前行业面临的算力、安全、测试等实际难题,也为技术落地与生态构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未来,随着端云协同、『芯片』创新、AI应用等技术的持续突破,智能座舱将加速从“智能交互”向“主动服务”进化,为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注入更强动能,也为消费者带来更安全、便捷、个性化的出行体验。
作者|ICIC组委会
审核|宋亚清
编辑|Fi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