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攀枝花学院“三线建设062、064工业记忆调研队”再度启程,深入四川达州万源市、高新区等地,聚焦062、064基地散落的工业遗产,以“记录+互动+共创”的模式,开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历史对话。作为三线建设时期我国航天与海防装备研制的核心阵地,达州留存的山洞车间、苏式厂房、职工生活区等遗存,既见证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奉献传奇,也面临着“活化难、传承弱”的现实困境。调研队此行旨在以青年智慧为笔,为这些工业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力。
在064基地7303厂(高新区石板街道金达社区)旧址,队员们的目光被一处隐藏在山体内的生产车间吸引。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洞内完整保留着当年的机床、电缆架,墙上“隐蔽生产,保家卫国”的标语仍清晰可见。“这里曾生产雷达干扰装置核心部件,山洞能抵御轰炸,还能恒温恒湿保证生产精度。”曾在此工作的王师傅带着队员们穿梭在车间通道,回忆起“白天开山修路,晚上洞内生产”的日子,“最忙的时候,我们在洞里连续工作48小时,靠手电筒光校准零件。”队员们一边用强光手电照亮细节,拍摄设备原貌,一边用笔记本📓记录“山洞车间结构”“设备布局逻辑”,还特意测量了洞口尺寸与洞内温度湿度,为后续“工业遗产+研学”场景设计积累数据。
064基地里面的百货大楼
走出山洞车间,064基地配套的电影院🎦旧址让队员们停下脚步。这座青砖灰瓦的建筑虽已闲置多年,但门头“航天影剧院”的字样仍依稀可辨,内部木质座椅、放映窗口基本保留原貌。“以前每到周末,这里都会放《地道战》《上甘岭》,职工和家属挤得满满当当。”附近居民李阿姨说。队员们当即决定开展“影院记忆征集”活动,在周边社区设置展板,邀请老职工分享观影故事,还收集到3张1978年的电影票存根。“我们计划把这些故事和老物件整理成图文展,未来若影院修复,就能成为展示三线生活的重要空间。”队员胡稔悦说。
来到062基地7102厂(万源市白沙镇)生活区,队员们被一栋写有“航天职工之家”的红砖楼吸引。楼内走廊墙上,留存着1982年“职工技能比武”的获奖名单,宿舍房间里,老式木柜、搪瓷脸盆等生活物品仍摆放整齐。“这是当年技术骨干的宿舍,他们中很多人从北京、上海来到深山,一住就是几十年。”当地社区主任介绍。队员们逐一记录房间布局、物品摆放细节,还与居住在此的老职工一起,还原了“当年如何在宿舍里讨论火箭设计方案”的场景,并用手机拍摄成短视频,配上老职工的口述解说,发布在『社交平台』,很快收获大量点赞。“没想到年轻人这么喜欢三线故事,我们也愿意多讲讲过去的事。”老职工张爷爷笑着说。
064基地中的子弟学校,现改为石板中学
调研期间,团队还与达州市“630”党员教育基地工作人员对接,将收集到的062基地“争气铁水”炼制故事、064基地“石头大会战”事迹,整理成《三线精神宣讲素材》,助力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部分遗产缺乏保护标识”问题,队员们设计了简易保护牌,标注遗产名称、建设年代、历史功能,张贴在064基地机关大楼、062基地长征俱乐部等遗址旁,方便游客了解遗产价值。
四天的调研,队员们累计完成21处遗产点的详细记录,收集口述故事35则,制作短视频12条,还形成了《达州三线工业遗产活化建议》,提出“山洞车间研学体验”“老影院怀旧放映”等具体方案。“以前觉得三线遗产离我们很远,现在才发现,每一台机床、每一栋建筑都藏着动人的故事。”队员吴孟遥说。这场由青春力量发起的调研,不仅让达州三线工业遗产的细节被更多人看见,更搭建起“老工业记忆”与“青年新创意”的桥梁,让三线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新的光彩。
实践队员采访完三线建设的先辈后的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