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运河贯穿徐州、宿迁、淮安和扬州,是我国重要水运通道。近年来,苏北航务管理处开展“智慧运河”建设,打造四个核心系统。今年6月系统试运行以来,平稳高效,目前已经正式运行。9月19,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侯建宇、省港口集团副总经理谭瑞兵、苏北航务管理处党委书记任强以及企业和船员代表共同启动这项成果的发布仪式。记者现场观摩了这套智慧系统以及船民如何“一键过闸”。
“五大基础工程”打造的智慧运河
苏北运河北起徐州蔺家坝,南至扬州的长江六圩口,全长404公里,2024年年货运量3.27亿吨。基于持续增长的货运量和交通运输体系现代化发展新需求,苏北航务管理处通过“五大基础工程”打造“智慧运河”。“要素感知一张网”,已完成全线布设视频、雷达、水文气象等传感设备,实现对航道、船闸、船舶和通航环境全方位实时感知;“数据资源一个库”,实现对全运河数据资源的统一汇聚和规范管理;“电子航道一张图”,全线高精度水下地形扫测和电子地图采集;“智能调度一大脑”,运用大数据技术研发智慧调度模型,实现从人工方式“经验调度”到数据驱动“智能调度”。“船民服务一平台”通过“船讯通”APP和厅便民利企服务平台船民专区的整合升级,为企业船民提供过闸、航行、办事、生活便捷服务。
系统赋能,重塑航运新模式
19日上午,记者在宿迁航务中心现场了解到,在基于上述的五大基础工程上,还打造四个核心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航运管理模式。
“全要素感知运行监测系统”对全线航道运行状态、船闸机电运行和闸室安全状态、船舶运行状态以及全线水位、流速及气象等通航环境共56项指标实时监测和自动预警。“全智能联合调度系统”统筹实现过闸安全、公平和高效,为船舶提供“一次申报、全程畅行”。系统上线以来,平均闸室容积利用率提高10%,船舶待闸时间缩短20%以上。“全自动过闸协同控制系统”数据全面打通和流程“无缝”衔接,实现船闸全自动运行、船舶“无感”过闸。全伴随“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系统,过往苏北运河的船舶全部注册了“船讯通”,使用覆盖率100%,惠及10万以上水运从业人员。
外部感知系统
可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下午,记者来到淮阴船闸现场并登上一艘2000吨位的集装箱船。船员孙延庚用手机打开“船讯通”展示给记者看。他说,进入苏北运河只要一次申报,就能全程通过10个船闸,再也不用反复申报。从手机上可见排队船只的数量、水位、流速、上下游闸门开启情况、锚地泊位、水文气象等等。“我们想了解的都能一目了然,信息很透明!”。随着信息同步到手机上,孙延庚和船员吕祥索能清楚的了解到闸室水位升降多久完毕。上游闸门开启后,这艘集装箱船缓缓驶入闸室,关闭闸门后,水位下降直至与下游水位持平,下游闸门开启,船驶离。整个过闸时间约20分钟,稳稳当当。
吕祥索在这条航线跑船30多年,他说,全线404公里有10梯级,也就是要经过10个船闸,过去最烦的就是等待,信息不透明,总是要打电话问。“每过一个船闸要申报,打电话询问,上岸拿牌子,过船闸要举牌子,然后再还牌子,一系列操作很繁琐!”他说,结合各种因素,曾经最长一次在这条航线耗时半个月,如今最快只要三天全程通过。
智慧运河成果发布
据介绍,“智慧运河”建设也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货物运量显著提升,实现“智能扩容”。饱和船闸的船舶通过量日增加3万吨,全线十个船闸全面运行年通过量可增加1亿吨,相当于再建一条单通道的二级航道。在安全运维方面,隐患识别准确率较人工巡查提升60%,应急响应时间缩短约30%。苏北航务管理处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苏北运河『数字化』转型从“单点突破”向“全链贯通”跃升,以数字经脉重塑黄金水道,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运支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任国勇 通讯员 许晓婧
视频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