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首诊+一站预约”的就医新模式,正成为长宁区69万常住居民的健康日常。
自2024年入选上海市卫生健康数据大平台试点单位以来,长宁区积极破解医疗信息系统数据壁垒,推进“1+5+X”模式(即一个数智基座、五大智慧平台、X个创新场景),通过整合全区15家医疗机构诊疗数据与九大公卫数据域,构建覆盖区域居民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库,让优质医疗资源像自来水一样“流”进千家万户。
目前,数智基座(一期)项目已在数据治理、智慧应用、便民服务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区域卫生健康服务提质增效,助力打造“高效、精准、普惠”的智慧医疗体系。
智慧医疗,就医更便捷
长宁区以“就近、就快、就好”为原则,依托区域医技预约平台整合区内同仁医院、天山中医医院、光华医院、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等多家医疗机构的优质医技资源,去年全面完成CT、MR推广工作,今年新增“社区初评+医院终评”一站式智能麻醉风险评估系统,落地了胃肠镜检查服务。
这意味着,患者“只跑一次”,即可通过家庭医生线上预约上级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还可实时回传至社区,让家庭医生能第一时间掌握患者检查情况。长宁区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管理中心主任顾志俭介绍,该平台还将拓展更多优质项目的预约功能,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
借助AI技术,长宁区开发了智能报告解读系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解报告内容。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健康管理系统,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议。目前,已有3000余名心律失常患者纳入平台管理,采用专业化4级(危急、高危、中危、低危)风险分层管理。下一步,区内还将拓展推进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监督管理。
就诊之外,长宁区升级打造全域联动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库,汇集居民从出生建档、动态体检到全周期就医的健康信息,形成实时更新的区域“健康图谱”。这意味着,居民在区内任何公立医疗机构就诊时,医生都能快速获取其完整的健康档案,为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持。
数字赋能,医护更高效
“现在一个屏幕就能搞定所有工作。”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沈娟说,“智能统一桌面整合了单点登录与多系统集成功能,操作路径优化了,重复操作少了,我们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患者诊疗。”依托智能统一桌面,长宁区已实现医护人员“一屏通办”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健康档案等五大系统业务,减少了重复操作时间逾30%。
同时,依托标准化与治理后的高质量数据,医护人员可以快速调阅患者的完整诊疗记录和健康档案,包括既往病史、检查检验结果、用药情况等。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工具,医生能够更精准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长宁区打破医疗机构信息壁垒,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高效协同。家庭医生与上级医院专家通过共享患者数据开展远程会诊,及时提供专业意见;医技检查结果实时共享,减少重复检查,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助力医护人员更好协作,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高效管理,服务更精细
“我们可以随时了解全区医疗服务的整体运行情况。”长宁区卫健委主任孙斌介绍。为保障数据质量,长宁区依托市卫健委数据标准框架,率先完成了覆盖诊疗与公卫业务的“双轨数据标准体系”,构建45个诊疗数据集、168个公卫数据集的标准制定,覆盖健康档案、慢病管理、家医签约、双向转诊等核心业务,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目前,已高效清洗7.9亿条诊疗数据和1.59亿条公卫数据,数据完整性提升至91.32%,为医疗质量分析与服务效能提升提供了高质量数据支撑。
孙斌介绍,长宁区还将基于数智基座扩展数据覆盖范围,创新AI健康摘要画像、AI居民健康管家、科研数据平台、大模型升级基层AI辅助诊疗等场景应用,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为居民提供更高效、精准、温暖的医疗服务。(记者 黄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