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老夫有两句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老夫且考考你:诗中之‘桃花潭’,究竟位于何处?”台上选手接听了“李白”的微信来电,大屏幕上随即出现了宽袍飘逸、须发如生的“李白”——借助AI人像生成与语音合成技术“复活”的诗仙,和青少年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一幕,出现在9月20日下午在上海市实验学校嘉定新城分校举办的长三角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决赛“5进3”环节。这场巅峰对决通过AI技术构建沉浸式场景,极大增强了比赛的趣味性与互动性,也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形式直抵人心。
同一天,“大师从这里起步”——第八届上海少儿美术书法大赛作品展在静安区文化馆拉开帷幕。变成皮球飞向太空的人、尾巴上放烟花的龙、五颜六色的猫头鹰……孩子们以未经雕琢的童真为笔,以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为墨,将身边的生活、城市的光影、内心的世界悉数勾勒。
诗词之美浸润青少年心灵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嘉定区自2014年起已连续多年承办上海市民文化节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今年的大赛首次实现从“上海”到“长三角”的区域联动升级,沪苏浙皖20余家公共图书馆协同组织,答题人数较去年提升了36.5%,线上总点击量突破10万余人次。
大赛自6月份启动以来,围绕“行走江南·美遇水乡”主题,通过答题闯关、互动体验、主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让诗词之美浸润青少年心灵。值得一提的是,赛事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通过游戏化题型设置,让“复活”的李白、杜甫、苏轼等诗人与青少年对话,有效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最终,100名小选手获评“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达人”。
“《红楼梦》咏蟹诗‘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其中的‘红脂’指什么?”赛事内容突破传统知识竞赛框架,将江南文化中的饮食、风物、非遗等多元内容也融入赛题与体验环节。选手们在竞赛中吟诵经典诗篇,“云游”江南古镇、品味时令美食,全方位、沉浸式感知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生活美学。
赛事之外,同步设置了多项配套活动,以美文、美景、美艺、美食绘就一幅多姿多彩的江南画卷。比如,决赛现场推出的“江南风物市集”,邀请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现场展示传统技艺与地方风物。嘉图讲座请来复旦大学中文系杨焄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詹丹教授,带领读者领略陶渊明的人生与创作、重读《红楼梦》等经典。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赵厚均走进安徽省芜湖市图书馆,分享江南的山川美景、民俗风情、悠长文脉。
童真勾勒身边的人和事
本届上海少儿美术书法大赛特别邀请苏浙皖作品参展,为长三角地区的少年儿童搭建起一座艺术交流、互学互鉴的桥梁。从近2000件美术、书法投稿中脱颖而出的416件获奖、入展及邀请作品齐聚一堂,以“艺趣东方”为主题生动呈现了当代少儿艺术的独特视野。
儿童组李艾宜的《龙腾龘龘》呈现了一条亮眼、能呼风唤雨的龙——世界是五彩的,龙也是多彩,她还为它的尾巴加上了烟花一样的花纹,这是一条活力满满的龙!小学组徐名隽的作品《上海里弄里的色彩絮语》以黄墙、蓝门等鲜明色彩以及灵动线条,勾勒出上海里弄的独特景致。中学组徐子涵的丝网版画《梦想派对》以蓝作为主色调,将对未来的畅想化作一场人与宇宙共生的热闹聚会,让“逐梦太空”的愿景变得具体而鲜活。
与美术作品不同,年长的孩子在书法篆刻功力上更胜一筹。中学组张家豪的铁线篆作品《山居杂诗》线条纤细匀净、结体严谨工稳,展现出清雅峻峭、瘦硬通神的艺术气质。中学组魏佳琪的篆刻作品古玺印《留痕》一共有七方,遵循拟古出新的原则,体现战国文字的自然意趣。
“孩子们的作品或许技法尚显稚嫩,却藏着最鲜活的想象力,书写的诗词字句满是认真,每一笔都勾勒着他们眼中的美好世界与生活风貌。”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说,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和少儿美术书法大赛都是上海市民文化节持续多年的赛事,其初衷是为了提升孩子们的美育素养,以美润心田,让他们未来的路走得更稳更远。
原标题:《“复活”的诗仙与青少年对话,这个知识大赛让传统文化鲜活可感》
栏目主编:邢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