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重构:虚拟歌手的产业进化论】
文|数字音娱观察组 执笔|星河 统筹|林深
虚拟形象正在重塑音乐产业的游戏规则。当听潮阁三周年演唱会的荧光海照亮那些不存在真实面孔的表演者时,这场虚实交错的狂欢已然昭示:音乐产业的变量方程式正在被重新书写。
这不是偶然的灵光乍现。回溯中国虚拟歌手进化史,从2012年洛天依的初试啼声,到A-SOUL的偶像化破壁,再到听潮阁借力短视频生态培育的"数字声优军团",这个领域已经完成了从技术demo到商业模式的范式转移。但真正的考题才刚刚浮出水面:当赛道进入深水区,破局点究竟在何方?
声库时代:技术原住民的乌托邦实验
中国虚拟歌手的第一纪元,是技术理想主义者的狂欢。2012年,搭载VOCALOID引擎的洛天依降临,这位葱色双马尾的虚拟歌姬迅速集结起首批"调教师"军团。随后登场的言和、乐正绫等角色,共同构建了中文虚拟歌手的"青铜时代"。
这种声库型歌手的运作逻辑极具极客精神——通过采集真人声纹建立音源库,创作者利用合成软件进行"电子驯音"。就像给每个音乐人配发了一支万能声带,只要掌握调校技术,任何人都能指挥虚拟歌姬开演唱会。
东瀛邻国早已验证过这种模式的爆发力。初音未来现象催生了米津玄师等顶级音乐人,一首《千本樱》就能让素人P主一夜封神。但移植到华语市场时,这道技术方程式却遭遇了文化水土不服。二次元亚文化与主流乐坛的次元壁始终存在,导致虚拟歌手困在"圈地自萌"的结界里。技术基建已然就位,但产业配套却迟迟未能跟进。
偶像纪元:虚实相生的赛博造星术
2025年成为关键转折点。随着虚拟偶像风口爆发,行业探索出"皮套人"模式的新解法。乐华与字节联姻诞生的A-SOUL女团,将这套玩法推向高潮。
不同于传统声库歌手,A-SOUL的本质是"数字皮囊 真人魂核"。通过光学动捕技术,幕后"中之人"的每个眼神呼吸都能实时映射到虚拟形象上。这种"赛博义体化"的造星术创造了惊人商业价值:成员乃琳的生日直播收割万人舰队,单月创收200万;官方周边年销售额轻松突破千万量级。
听潮阁则开辟了更工业化的路径。这个诞生于2022年的虚拟歌姬孵化器,将短视频生态与语音社交基因注入传统虚拟歌手体系。旗下逾5000名"数字歌者"既能在『直播间』靠声纹俘获听众,也能登上实体舞台完成次元穿越。
但繁荣表象下暗藏隐忧。A-SOUL深陷"中之人剥削"争议,听潮阁的海量歌手面临"出道即巅峰"的困境。当技术不再是门槛,内容深度与IP运营的短板就愈发刺眼。
他山之石:日韩模式的启示录
破局之道或许藏在邻国的经验里。韩国虚拟男团PLAVE创造了K-pop新神话——出道16个月即达成流媒体10亿次播放,刷新Melon榜单纪录。其成功密码在于完全复刻K-pop工业体系:严苛的虚拟训练生制度、电影级动捕舞台、高频作品输出,甚至刻意保留的"穿模事故"都成了圈粉利器。
而虚拟歌手鼻祖日本则走向"声优偶像化"的深水区。从VOCALOID时代的初音未来,到流媒体时代Ado、ヨルシカ等"无面歌姬",日本市场证明:当声音本身成为超级IP,虚拟形象反而能突破次元壁。tuki.等新生代创作者更将"不露脸"转化为营销利器,在TikTok掀起"声纹追星"热潮。
这两种范式揭示出关键差异:韩国将虚拟歌手"去虚拟化",日本则将真人歌手"再虚拟化"。而中国市场的独特优势在于——短视频基建全球领先、直播生态高度成熟、Z世代用户基数庞大。若能融合韩国的工业化造星体系与日本的IP深度运营,完全可能催生"第三极"发展模式。
未来式:虚拟歌手的中国方案
当听潮阁的线下演唱会座无虚席,当PLAVE的虚拟签售会一票难求,这些现象都在印证同一个命题:音乐产业的"虚拟化生存"已不可逆。中国市场需要的不是简单复制日韩路径,而是构建"三位一体"的新生态:
技术层需突破动捕技术瓶颈,实现"云渲染 实时交互"的沉浸式体验;内容层要建立专业词曲创作联盟,解决"有形象无作品"的痛点;运营层则需探索虚拟IP的跨次元开发,从数字专辑延伸到虚拟演唱会、NFT周边等新场景。
这场产业变革的本质,是重新定义音乐人、技术与受众的关系。当虚拟歌手从亚文化符号升级为主流娱乐消费品,中国或将成为全球音乐产业新规则的制定者。到那时,我们迎来的不仅是几个成功案例,而是一个全新的音乐产业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