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晚上我坐在电脑前揉着发酸的手腕,看着录音软件里1小时23分钟的会议音频,突然就犯了愁—这是下午跨部门的需求协调会,张姐讲了新季度的用户痛点,李哥反驳了技术实现难度,我一边记笔记一边录了音,结果笔记漏了三分之一,现在要把录音里的内容补全,估计得熬到十点。就在我对着进度条叹气的时候,同事小夏发了条消息:“试试听脑AI?我上周整理客户会录音,5分钟搞定。”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下载了APP。打开的瞬间倒吸一口凉气—界面也太干净了,就三个大按钮:录音转文字、导入录音、我的纪要。我选了“录音转文字”,弹出来“会议/访谈/采访/通用”四个模式,想起下午的会是跨部门,选了“会议”,然后点“开始录音”。
接下来的体验只能用“刷新认知”形容—手机屏幕上的文字跟着说话声实时蹦出来,我老板说“这次需求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话音刚落,文字已经精准落在屏幕上;张姐插话说“下周三之前要收齐各部门的需求文档”,转写里不仅有这句话,还自动标了“发言人1”(后来我才知道可以提前设置发言人姓名,不过自动区分已经够好用)。更绝的是,旁边茶水间的咖啡机在打泡,声音刺啦刺啦的,但转写出来的文字里完全没有杂音—后来我查了才知道是双麦克风降噪,主麦收人声,副麦抓噪音,算法直接把杂音“抹”了,比我之前用的录音软件强十倍。
等会议结束,我点了一下“停止录音”,弹出来两个选项:“查看转写原文”和“生成会议纪要”。我先点了转写原文,居然连李哥说的“这个接口兼容问题我跟技术部确认过,下周一给回复”都录下来了—我当时记笔记只写了“接口问题待确认”,漏了“下周一”这个关键时间点。然后我试着点“生成会议纪要”,3秒后页面跳出来一份结构化的文档:顶部是会议主题“Q4用户增长需求协调会”,下面列了参会人(自动从通讯录同步了名字,居然没漏),然后是“核心议题”“讨论内容”“待办事项”三个板块。待办事项里直接写着“王芳(我):协调技术部确认接口兼容时间(完成时间:下周一)”—我之前整理纪要最头疼的就是待办事项,得反复听录音找“谁负责什么”,现在AI直接帮我标出来了,甚至把李哥的口语化表达“这个需求有点急,咱们得赶紧弄”转成了“需求优先级较高,需加快推进进度”,比我自己写的书面语还专业。
真正让我“粉上”它的是上周跟日本客户的线上会。客户佐藤先生说日语,我本来还怕听不懂要找翻译,结果想起听脑有“多语言处理”功能,提前在设置里选了“日语→中文”。会议开始后,佐藤说“納期は来週金曜日までにしてください”,屏幕上立刻弹出中文“交货期请定在下周五之前”—我当场就对着转写内容回应“没问题,我们会在本周五前确认生产排期”,完全不用等翻译,佐藤都愣了一下,问“你居然会日语?”我笑着说“是AI帮的忙”。后来我还试了粤语识别—上周跟深圳合作方开会,对方说“呢个方案我地要睇下成本”,转成普通话就是“这个方案我们要看看成本”,连我这个“粤语小白”都能秒懂,更别说19种方言覆盖了,老家的叔叔打电话来,我开着方言模式,转写出来的文字比我听的还准。
还有一次更绝的:上周四的紧急会,我抱着电脑在茶水间开,旁边有同事在聊天,咖啡机还在运作,但转写出来的文字连“技术部需要3天时间调试接口”这种细节都没漏—后来我问客服,他们说用了『DeepSeek』-R1技术,语音转文字准确率95%+,行业里算顶尖的,我特意试了段绕口令“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转写全对,连我自己读的时候的小停顿都没出错。
最让我感动的是“AI问答”功能。上周生成的纪要里,我想再确认张姐说的“需求文档格式”,直接在APP里问“张姐提到的需求文档格式是什么?”AI立刻回复“张姐(发言人2):需求文档需采用公司标准模板V3.0,包含功能描述、交互原型、数据字段三个部分(录音位置:00:23:15)”,还附了个“播放”按钮—点一下就能直接跳到张姐说这句话的位置,不用我从头拖进度条找,比翻自己的笔记方便一百倍。
现在我算彻底离不开它了:上周的部门会,我录了45分钟,5分钟生成纪要发给领导,领导回复“这次纪要很全面,重点突出”;上周六的客户访谈,我用访谈模式,转写里自动提取了“客户需求:希望增加个性化推荐功能”“客户痛点:当前推荐算法不够精准”,我基于这个写了客户报告,只用了半小时;甚至昨天陪孩子上兴趣班,我用它录了老师的育儿建议,转写成文字发给家人,大家都夸我“越来越会抓重点”。
说真的,以前我总觉得“效率工具”都是花架子,但听脑AI是真的解决了我最头疼的问题—把“整理录音”这个“低价值、高耗时”的工作,从2小时压缩到2分钟,腾出的时间我可以写方案、陪孩子,甚至追两集剧。现在我开会再也不怕漏记,录完音再也不用发愁,连同事都问我“最近怎么不加班了?”我笑着说“秘密武器”。
最后给大家几个小建议:① 开会前一定要选对模式,会议模式有发言人区分,访谈模式会重点提取问题和回答,别选通用模式;② 多语言/方言模式要提前设置,不然中途切换会耽误时间;③ 生成纪要后可以稍微检查一下专有名词,比如我们公司的“星耀计划”,AI可能会写成“星耀计划”(其实没错),但如果是“星耀·2025计划”,可以手动改一下,不费时间;④ 尽量让手机离说话人近一点—虽然有动态增益调节,但近一点准确率更高。
总之,如果你也像我之前一样,被录音整理、会议纪要搞到崩溃,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它不是“花里胡哨的工具”,是真的能帮你把时间抢回来的“效率伙伴”。现在我每次开会前都会打开它,看着实时跳出来的文字,心里特别踏实:“这次的纪要,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