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分钟,这是大连东港至獐子岛直升机载客试飞的耗时,也是这座东北海滨城市低空经济突破地理限制的象征。作为东北地区领先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示范区和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大连正经历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与产业场景加速落地的双重爆发。从《大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 年)》的出台到 "空中看大连" 航线的成功首航,从海岛物流的无人机配送试点到覆盖全域的低空监管网络建成,大连正在构建一个以政策为引领、以场景为依托、以产业为根基的低空经济生态体系。
政策体系多维赋能
:顶层设计到落地细则的全链条支撑
大连低空经济的爆发式增长首先得益于系统性政策框架的构建与实施。2024 年底出台的《大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 年)》确立了清晰的发展蓝图,提出到 2026 年新增低空经济相关企业 25 家、产业规模达到 40 亿元、落地应用场景 40 个以上的量化目标。这一方案构建了 "一岛三区" 的立体空间格局 —— 以长海县为低空飞行示范基地,高新区为创新区,金普新区登沙河为产业集聚区,金州湾临空经济区为协同发展区,形成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的空间布局。
政策红利的释放体现在精准有效的激励措施上。大连市推出的《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形成了覆盖研发、平台、运营、技改等全链条的支持体系:对关键技术研发给予最高 1000 万元补助,对国家级创新平台给予最高 500 万元支持,对新开设低空载人、货运航线分别提供最高 500 万元、300 万元补助。这种 "真金白银" 的政策支持,有效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在空域管理这一关键领域,大连建立了军地民协同保障机制,设立专门的联席办公室推进空域精细化管理。通过积极申报空域分类划设,已在金普新区获批 3 个基础空域,并计划以长海县为试点探索 "一站式申请受理、全流程监控管理" 的空域使用新模式。这种制度创新打破了传统空域管理的壁垒,为低空活动提供了更高效的审批服务。
国家和省级政策的加持进一步放大了大连的政策红利。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列为 "国民经济新增长引擎",辽宁省同步印发《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形成了国家战略引领、省级统筹协调、市级具体实施的三级政策支撑体系。这种多层次政策叠加效应,为大连低空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制度环境。
应用场景全面开花:从文旅体验到民生服务的立体布局
低空经济的价值在大连丰富的应用场景中得到充分彰显,形成了 "海陆空" 联动的立体应用矩阵。文旅领域,"空中看大连" 项目已完成试飞,游客可乘坐直升机俯瞰滨海路沿线美景,未来还将拓展热气球、滑翔伞等体验项目,实现 "海上游大连" 向 "海空看大连" 的升级。2025 年 6 月,由苏航公务、长兴控股与大连临空合资成立的大连低空通用航空公司完成首航,开通了大连至长海县的低空航线,既满足了旅游观光需求,又解决了海岛居民快速出行问题。
在民生保障领域,低空经济正重塑公共服务模式。2025 年 1 月,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完成东北医疗行业首条 "低空生命线" 首飞,无人机仅用 5 分钟就将医疗物资从儿童院区送达 1.3 公里外的长江路分部。长海县作为海岛县,已规划邮件快递常态化低空运输和医疗转运场景,解决了传统运输方式受海洋气候影响大、时效慢的痛点。这些场景的落地,让海岛居民切实感受到低空经济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
城市管理与应急救援领域的低空应用同样成效显著。金普新区正在推进一体化低空政务服务,将无人机应用于城市巡检、环境监测等领域。辽宁移动为大连搭建的低空经济监管平台,已完成通信保障、灾情侦察等多场景实战演练,确保灾情回传国家应急指挥总部不超过 5 小时。这种 "低空 + 政务" 的模式,提升了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和应急响应效率。
基础设施建设为场景落地提供了硬件支撑。大连重点推进低空基础设施 "四张网" 建设:东港应急临时起降点已投入使用,金普新区 B 类通用机场计划 2026 年 3 月投用;通信运营商对低空航线进行信号覆盖补强;已完成 16 条预设航路验证并新划设一批低空航路;低空飞行服务管理平台实现通航飞机飞行计划及轨迹可视化。这种全方位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各类应用场景的规模化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生态加速构建:从技术研发到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发展
政策红利与场景落地的双重驱动,正在大连催生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在产业链上游,大连整合高校科研资源,形成了显著的技术优势:大连理工大学在飞行器结构设计、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成果丰硕;大连化物所专注低空飞行器能源动力技术研发;大连大学攻关 "低慢小" 飞行目标电磁频谱态势感知技术;海洋大学则在大载重长航时无人机领域形成特色。这些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撑。
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金普新区登沙河低空经济(通用航空)产业园已吸引多家企业入驻,形成了以整机制造为引领,航空新材料、关键零部件、低空智能化软件系统开发与服务、低空体验消费及物流与培训协同发展的 "1+4" 产业体系。截至 2025 年 7 月,大连在谈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达 21 家,谋划推动重点项目 34 个,总投资 28.9 亿元,产业规模扩张态势明显。
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大连已在 8 所职业学校开设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年培养毕业生约 400 人;4 家直升机和运动类飞机飞行员培训机构年培训量 28 人,8 家无人机飞手培训机构年培训量约 500 人。"兴连英才计划" 将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人才纳入支持范围,通过优化评价机制、提供薪酬补贴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投身低空经济领域。
企业主体的积极参与让产业生态更具活力。大连低空通用航空公司计划拓展 "直升机与无人机共存、文旅与运输共推" 的多元化服务,除已开通的航线外,还将承担森林消防、医疗救助等应急救援任务,并拓展无人机货物配送业务。辽宁移动等企业则通过技术创新,为低空经济提供通信保障和监管服务,形成了多主体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