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刚结束一场跨三国的线上会议,本来以为又要熬夜整理录音—毕竟里面有讲中文的产品经理、飙日语的『工程师』、说韩语的市场负责人,还有个广东同事偶尔蹦粤语。换以前我得一边倒带一边记,耳朵都快听炸了,结果这次只用10分钟就出了份带多语言原文、精准翻译和结构化纪要的文档,领导看了都问:“你这效率是开了挂?”其实哪是我厉害,是最近挖到的“听脑AI”帮了大忙。
说起来也是被痛点逼的—上个月做国际会议记录,录音里日语混中文,我把“用户留存率”写成“用户刘村率”,被领导圈出来打问号;还有次整理粤语客户的通话,“唔该晒”被转成“无聊晒”,差点闹笑话。直到朋友甩来听脑AI的链接,说“你试试这个,我用它做跨部门纪要快到飞起”,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点开,结果直接“入坑”。
第一次用就惊到:它居然能“给发言人贴标签”
会议开始前,我打开听脑AI的网页端,点了“开始录音”—没想到才过30秒,屏幕上就同步跳出文字,每段话前面还标着“发言人1(中文)”“发言人2(日语)”“发言人3(韩语)”。我们市场部的阿明爱讲粤语,说“呢个方案我觉得可以再优化下”,系统立刻标了“发言人4(粤语)”。我盯着屏幕,手里的笔都停了—以前用别的工具,要么没法实时转,要么把所有人的话堆成一团,根本分不清谁讲的,这次居然自动“给每个人分锅”,太懂会议记录的痛了!
智能纪要:把“口语垃圾”变“专业文档”
会议结束后,我点了下“生成纪要”,不到2分钟,系统就把杂乱的口语全捋顺了。比如产品经理说“那个什么,下周要推的新功能得和法务核对合规性”,被转成“我方计划于下周上线的新版本功能,需与法务部门进一步确认合规性”;日本『工程师』说“来週中に修正予定です”(计划下周内修复),不仅准确转成日语文字,还同步翻译了中文;甚至自动分了“会议议题”“决议事项”“行动项”,行动项里还标了“负责人:张三,截止日期:下周五”。
我以前整理纪要,光是把“那个什么”“嗯啊”这种口语词掰成书面语就要1小时,现在直接“抄作业”就行。领导看了纪要问:“这次怎么写得这么规范?”我笑着说:“不是我写的,是AI替我写的。”
多语言+方言:像有个“实时翻译官”在旁边
最绝的是多语言处理能力。田中『工程师』讲了15分钟日语,我本来以为要找翻译软件逐句翻,结果点“翻译”按钮,立刻弹出准确的中文—他说“この機能はユーザーテストで多少の不具合が出ていますが,来週中に修正予定です”,翻译出来是“该功能在用户测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计划在下周内完成修复”,连“多少の不具合”(一些问题)这种细节都没翻错。以前用某度翻译,把“不具合”翻成“不合适”,差点误导我。
还有阿明的粤语,“呢单嘢我哋要尽快同客户沟通”(这件事要尽快和客户沟通),系统不仅准确识别了粤语文字,还能一键转成普通话。阿明看了说:“我之前录的粤语讲座,找了三个工具都转不对,这个居然这么准!”
技术细节:藏在“好用”背后的“小心机”
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好用”不是巧合—听脑AI用了“双麦克风降噪”,主麦收人声,副麦抓噪音,再用算法过滤杂音。那天会议室外面在施工,电钻声“滋滋”的,结果录音出来超级干净,文字没一个错漏。还有“动态增益调节”,实习生说话小声,系统自动“放大”;老板说话大声,系统自动“收声”,不会出现“小声录不上、大声变乱码”的情况。
更牛的是“『DeepSeek』-R1”技术,语音转文字准确率95%+。我特意测试了专业术语,比如“多模态交互”“合规性”,系统都准确识别了,没像以前那样写成“多模态叫胡”“合贵性”—这对做专业内容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
不止会议:它是“全能声音助手”
除了会议,我还把听脑AI用到了学习上。最近学韩语,老师讲得快,我用它录了课,系统转成韩语文字还能翻译,复习时直接看文字版,不用反复听录音找重点。销售部的同事更绝,用它整理客户通话,40分钟的录音,系统直接提取“客户需求:定制化方案;预算:50万; deadline:月底”,销售经理说:“这个工具能帮我们省一半时间。”
最后:它解决的是“真正的刚需”
现在想想,以前做记录像“打仗”,现在像“躺赢”—10分钟搞定以前3小时的活,能准点下班陪家人。其实最打动我的是,它不是“花架子”,是真的解决了“跨语言、多场景的声音处理”刚需:
- 对职场人:会议记录不用熬大夜;
- 对学习者:录课转文字,复习更高效;
- 对创作者:方言/Podcast转文字,省时间;
- 对销售:通话录音提取需求,不用听全程。
昨天跟朋友聊起听脑AI,他说“你像个推销员”,我笑着说:“不是我要推,是它真的好用。”比如上次的跨语言会议,我用它出了完美纪要,领导夸我“效率高”,其实我心里清楚—选对工具,比“拼命干”更重要。
现在我电脑桌面的快捷方式里,听脑AI排第一。毕竟,能让我“少加班、多陪家人”的工具,谁能不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