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移动披露知识产权领域最新成果:累计有效专利达1.8万项,连续三年稳居全球运营商第一,斩获36项中国专利奖,覆盖4G、5G、大数据等领域。专利领域实现“量质齐升”,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专利是国家、产业与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2025年6月5日,在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中国移动凭借《5G核心技术专利》荣获金奖,成为本届唯一获此殊荣的通信运营商。该奖项是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的最高荣誉,这也是中国移动自2014年以《4G核心技术专利》首获金奖后,再次登顶中国专利奖。
自2014年起,中国移动研发团队深入垂直行业,精准识别实际痛点,提前布局5G关键技术,并推动相关技术被3GPP等国际权威标准组织采纳。相关成果于2018年被纳入全球首个5G标准。目前,该金奖专利技术已在全球实现大规模应用,覆盖超百万个5G基站,广泛应用于智慧电网、智慧医疗、智慧港口、智慧工厂等领域,支撑远程医疗、遥测、遥控、柔性产线等具体场景,为垂直行业注入新发展动能。
从4G时代的技术突破到5G时代的标准引领,中国移动逐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专利研发与运营体系,不仅实现了专利从数量积累到质量提升的跨越,也重塑了全球通信产业的竞争格局。
重要作用
中国移动持续强化专利的创造、运用与管理,充分发挥专利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在专利创造上,公司立足信息通信主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前沿方向,累计申请专利超过4万件,拥有有效专利1.8万余件,有36项专利荣获中国专利奖,包括2项金奖和4项银奖。
在专利运用方面,中国移动积极参与VIA、AVANCI等8个国际专利池项目,是少数能够向海外领先企业收取专利许可费的中央企业之一。同时,公司还牵头建设了我国通信行业唯一的5G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在专利管理方面,中国移动构建了以价值为导向的特色专利管理体系,相关成果获行业管理创新一等奖。公司打造了“鲁班石”全流程AI专利管理平台,并建立多序列人才培养与认证机制,已有1.3万人通过专利人才认证。
突出特点
回顾中国移动在技术专利研发上走过的路,我们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1从技术突破到构建产业生态
在4G阶段,作为TD-LTE技术的全球主要推动者,中国移动逐步形成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并建立起专利与标准协同联动的有效机制。
进入5G时代,面对外部对中国信息产业的不利环境,中国移动通过三项关键举措积极构建知识产权新生态,优化产业环境:
- 一是高标准建成并运营国家5G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牵头组建知识产权联盟;
- 二是积极参与国际专利池建设,提升中国专利的国际影响力,实现跨领域赋能;
- 三是创建全球首个基于人工智能关联分类的标准必要专利数据库,为创新贡献提供客观、可信的评判依据。
2从技术竞争到产业协同的角色进化
在专利领域,中国移动实现了从“技术竞争者”向“生态构建者”的重要转型。这一转变突出体现在其开放共享的专利运营机制、跨行业技术赋能能力以及在标准制定中的引领作用,逐步形成自身的核心优势。
在专利运营方面,中国移动突破传统专利封闭思维,构建多层次协同平台,例如联合12家龙头企业共同发起“信息通信产业知识产权联盟”,以此推动专利共享与技术共同创新。
在跨领域技术赋能方面,公司将核心专利与垂直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打造多款专利密集型产品。以咪咕视频为例,通过专利分析明确采用国产AVS3.0编解码标准,成功规避了国外H.265标准可能带来的技术脱钩风险和高额专利费用。
在标准化引领方面,中国移动始终将专利布局与国际标准制定紧密结合,强化在全球标准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
3从单点创新到系统能力的长效机制
中国移动能够在专利领域实现全球领先,得益于其构建了一套涵盖人才培养、管理工具与质量管控的系统性支撑体系。该体系有效解决了创新效率、人才储备和质量控制三大关键问题,为专利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移动打造了独特的“雁阵”体系,形成发明人、专利技术专家和专利专业人员三序列、多层级的专利人才梯队。
在管理工具上,公司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提升专利管理效率,例如自主研发的“鲁班石”专利平台,实现了从提案、申请、授权到运用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
在质量管控方面,中国移动建立专利与研发、标准、产品以及创造与运营之间的四项联动机制,贯彻“量质并重、价值导向”的专利策略。
从“创新强”到“产业强”“市场强”,从“工具强”到“人才强”,中国移动的专利实力是过往创新的见证,更是未来发展的“通行证”。未来,中国移动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专利布局,推动更多专利技术转化为产业动能与市场优势,为行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