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的跨部门项目会,我差点没把笔记本📓写穿—项目经理语速跟机关枪似的,客户那边的需求改了三次,我记到“需调整用户端界面”时,抬头发现大家已经在讨论技术实现细节了,急得手心全是汗。散会后我对着歪歪扭扭的笔记发呆,同事小夏凑过来:“你咋不用听脑AI?我上周用它记客户会,比我自己写的准十倍。”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当天就下了APP。周五刚好有个小范围的需求沟通会,我提前五分钟打开听脑AI,点进“实时录音转文字”—界面干净得要命,就一个“开始”按钮,连广告都没有。刚开始我还捏着手机凑到桌子中央,怕收音不好,结果才说两句话,屏幕上就蹦出“王姐(产品):用户希望首页增加快捷入口”“刘工(研发):后端接口要兼容旧版本”—居然自动区分了发言人!我凑过去看,每个发言前面都标了名字,像有人专门帮我备注似的,甚至连刘工小声嘟囔的“得和测试部同步”都没漏。
更绝的是会议室的空调声。以前用某知名录音转文字工具,转出来全是“嗡嗡”的杂音,得反复听录音核对,这次听脑AI的文字里居然连空调的噪音都没带进来。后来查了下才知道,它用了双麦克风降噪—主麦专门收人声,副麦盯着周围的杂音,再用算法把噪音“抹掉”。加上『DeepSeek』-R1技术,就算环境再吵,也能把人声“抓”得牢牢的。还有次更惊喜的:我们组的实习生说话跟蚊子似的,我以为转写会缺漏,结果打开手机一看,“实习生小陆:我觉得快捷入口可以加个‘新人引导’”清清楚楚,问了客服才知道,这是“动态增益调节”—实时监测声音大小,自动调收音的灵敏度,小声说话也能“贴”着收。
真正让我彻底“入坑”的是智能会议纪要功能。以前会后整理纪要,我得把录音听三遍:第一遍标时间线,第二遍摘关键内容,第三遍把口语化的话改成书面语,比如把“咱们得赶紧把那玩意弄好”改成“需尽快完成某功能模块的开发”,再标上责任人,至少花2小时。现在呢?录完会议我直接点“生成纪要”,不到10秒,屏幕上就跳出结构化的内容:
【会议主题】XX项目用户端需求优化
【参会人员】王姐(产品)、刘工(研发)、我(运营)
【关键决议】
1. 首页快捷入口需包含“我的订单”“客服中心”“新人引导”(小陆建议);
2. 后端接口需兼容V1.0版本,下周三前完成测试;
3. 需同步用户反馈至研发部,每周五下班前更新进度。
【待办事项】
- 刘工:负责接口调整,下周三提交测试报告;
- 我:同步用户反馈,每周五18:00前发群里;
- 王姐:确认快捷入口UI设计,下周一前发邮件。
我当时盯着手机愣了三秒—这哪是“生成纪要”,简直是把我脑子里想整理的东西直接“抠”出来了!以前2小时的活,现在2分钟搞定,我赶紧把纪要发给王姐,她回复:“这比我自己整理的还专业,连小陆的建议都标了,细节到位!”
上周和日本客户开远程会,更让我惊到“下巴掉地上”。客户说日语,我本来还怕听不懂,结果打开听脑AI的“多语言互译”,选了“日语→中文”,转写出来直接是中文:“客户:希望智能风控模块增加实时预警功能”“客户助理:需支持自定义预警阈值”。我试着点了下“切换原文”,立刻变回日语,连客户的语气词“ええと”(嗯)都保留了。后来客户的助理说闽南语,我选了“方言识别”—要知道我自己说闽南语有时候都分不清平翘舌,结果听脑AI居然准确识别出“伊讲的功能得加在首页”(他说的功能要加在首页),连我妈都夸“这工具比我还懂闽南话”。
还有AI问答功能,简直是“会议细节挖掘机”。比如上周项目会,客户提到“智能风控模块要覆盖交易风险”,我想知道具体覆盖哪些场景,直接对着听脑AI问:“帮我总结客户关于智能风控的交易风险需求”,它马上把客户的发言整合出来:“1. 需监测异常登录(如异地登录、多次输错密码);2. 交易金额超过用户历史均值需预警;3. 支持实时阻断高风险交易”。后来我写周报,直接把这段粘进去,再加两句自己的分析,周报瞬间变得专业又全面,领导还夸我“最近总结能力提升了”。
现在我开会再也不用狂写笔记了。把手机往桌子上一放,开着听脑AI,偶尔看一眼转写内容,确保没漏重点,剩下的时间能认真听大家发言,甚至能插嘴问问题—以前总怕漏记,不敢打断,现在终于能参与讨论了。上周五的项目推进会,有个同事临时请假,我用听脑AI录了全程,会后把纪要和AI总结的“关键要点”发给她,她回复:“比我自己去开还清楚,连客户提到的‘30秒预警’都标了,太省心了!”
讲真,我以前对AI工具挺怀疑的,觉得都是“花架子”—要么功能复杂得像迷宫,要么 accuracy (准确性)差得离谱。但听脑AI是真的“戳中了痛点”:它把“实时转写”“智能纪要”“多语言”这些功能揉得特别顺,没有冗余的操作,也没有花里胡哨的广告,连我妈这种“科技小白”都能学会—上次她跟老家的供应商开视频会,用听脑AI录了音,直接生成纪要发给我,说“比写短信还简单”。
最后给大家几个小建议吧,都是我用出来的经验:
1. 开会前最好把参会人的名字提前输进去(在“设置”里加“常用联系人”),这样区分发言人更准确;
2. 不用怕嘈杂环境—我试过咖啡馆、地铁口、甚至路边的奶茶店,降噪功能都能hold住;
3. 生成纪要后,一定要试试AI问答—比如问“帮我找客户提到的deadline(截止日期)”,比自己翻纪要快十倍;
4. 多平台同步真的香—电脑上用网页版整理纪要,手机上看待办事项,无缝衔接。
现在我同事都问我“最近怎么变高效了”,我就说:“不是我变厉害了,是用对了工具。”毕竟,能把时间省下来做更有价值的事,比什么都强。如果你也总被“记笔记”“整理纪要”烦死,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它不是“替代你工作”,是“帮你把工作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