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算力瓶颈逐渐凸显,存储正在从幕后走到前台。天风证券在最新研报中提出,“以存代算”正成为AI产业的重要趋势,存储不再只是“数据仓库”,而是承担起部分计算职能的新核心。本文将从技术演进、产业逻辑和未来前景三个角度,解读AI存储革命的内涵与潜在影响。
一、算力瓶颈倒逼“以存代算”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模型参数量呈指数级扩张,从数亿到数千亿,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使得传统计算架构难以为继。GPU虽强大,但价格昂贵、能耗惊人,且供应链受限。
在这一背景下,“以存代算”应运而生——通过让存储单元具备计算功能,把一部分逻辑运算直接在存储端完成,减少数据在“存—取—算”之间的频繁搬运,从而显著降低能耗与延迟。
以DRAM和NAND为代表的存储『芯片』,若能嵌入运算能力,就能在海量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等环节发挥作用,为AI推理与训练减轻压力。天风证券指出,这不仅是硬件层面的革新,更是计算范式的转变。
二、产业逻辑:存储价值被重新定义
- 需求爆发式增长
- AI模型训练需要读取和写入PB级别的数据,存储系统成为能否支撑算力规模化的关键。传统“算强存弱”的架构已难以满足需求,市场呼唤更智能、更高带宽的存储解决方案。
- 技术升级带动投资机会
- 新型存储架构(如CXL、HBM、存内计算等)正在加速落地。CXL总线允许CPU、GPU与存储之间实现高速互联,HBM则大幅提升带宽,而存内计算(Processing-in-Memory,PIM)更是“以存代算”的核心路径。
- 这些技术将推动存储产业从成本中心转向价值中心。
- 厂商格局正在重塑
- 传统存储巨头如三星、美光、SK海力士正在积极布局PIM与CXL,国内企业也在加快追赶。天风证券认为,谁能率先在AI存储方向实现规模化商用,谁就可能在新一轮产业洗牌中占据优势。
三、资本市场的演绎逻辑
天风证券在报告中提到,AI产业链的投资逻辑正从“算力『芯片』”向“存储+网络”扩展。过去市场普遍追逐GPU概念,而随着供需紧张、估值高企,资金开始关注被低估的环节——存储。
- 估值修复空间大
- 目前A股存储类公司整体市值相对低迷,但随着“以存代算”概念走红,行业可能迎来估值重估。部分公司在HBM、CXL接口、存储控制器领域已有技术储备,值得投资者跟踪。
- 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
- 国家层面已将算力基础设施纳入新型信息化工程建设,存储作为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有望获得资金与政策支持。另一方面,AI训练与推理需求的持续攀升,形成天然市场拉力。
- 长期成长赛道
- 天风证券认为,AI存储不仅是短期热点,更是5—10年级别的长期成长赛道。从产业链角度看,上游设备与材料、中游『芯片』设计、下游『数据中心』与应用场景,都可能分享红利。
四、未来展望:从“存储『芯片』”到“存储大脑”
展望未来,AI存储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 高速互联阶段:通过CXL等新一代总线协议,实现算力与存储之间的高效对接,缓解数据搬运瓶颈。
- 存内计算阶段:在存储单元中嵌入计算逻辑,让存储具备初步处理能力。
- 智能存储阶段:存储不仅保存数据,还能进行深度学习相关运算,成为类似“存储大脑”的存在。
一旦这一趋势成型,AI计算模式将迎来范式转移,产业链价值重心随之迁移。未来的“计算中心”,或许就是“存储中心”。
五、风险提示
需要指出的是,AI存储虽具前景,但仍面临技术成熟度不足、产业标准尚未统一、下游需求释放节奏不确定等风险。投资者在把握机会的同时,也需理性评估不确定性。
结语
天风证券研报提出的“以存代算”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正在加速落地的产业变革。AI时代,数据即价值,而存储正从幕后走向舞台中央。谁能抓住这场“存储革命”,谁就有望在未来的AI浪潮中占据制高点。
✅ 原创声明:本文为财经解读类内容,基于公开研报与市场趋势撰写。
⚠️ 风险提示: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