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部门每周要开3次项目推进会,每次两小时,整理纪要成了我最头疼的事——之前用讯飞的时候,要么是背景音太吵把关键词盖了,要么是转写总出小错,比如把“转化率”写成“转hua率”,得逐句核对,有时候加班到八点就是为了改纪要。直到上周同事给我推了听脑AI,说“你试试这个,可能比讯飞更懂会议重点”,我抱着“再踩坑也无所谓”的心态用了一周,没想到居然解决了我最闹心的几个问题。
我先摸了摸它的核心功能,除了基础的语音转文字,还有智能降噪、发言人识别、情感分析和自动摘要——这些功能不是堆出来的,是真的能戳中会议里的痛点。比如上周三的会,市场部的同事坐在窗边,外面有装修的电钻声,我看着电脑屏幕上的转写框,手心都出汗了,生怕又像之前用讯飞那样,转出来全是“滋滋滋”的杂音。结果听脑AI居然把电钻声几乎全滤掉了,同事说“我们需要调整Q3的市场投放策略”,每个字都很清晰,我当时盯着屏幕愣了两秒,心里想:“这降噪怎么这么神?”
后来我问了他们的技术人员,才知道藏在后面的“黑科技”——双麦克风阵列。不是那种单麦克风一刀切的降噪,而是主麦专门收人声,副麦负责抓背景噪音,再用算法把两者精准分开。就像给声音做“抠图”,把不需要的杂音“抠”出去,只留清晰的人声。我上周在咖啡馆试的时候,旁边有人聊八卦,音乐声也不小,但我的录音里只有我自己说的“下周项目 deadlines 要提前”,旁边的杂音像被橡皮擦过一样,这比讯飞的单麦克风降噪管用多了——之前用讯飞在咖啡馆录的音,转写出来全是“隔壁的聊天声+我的声音”,根本没法分。
转写准确率是我最在意的,毕竟纪要要是错了,后续跟进会出大问题。之前用讯飞的时候,我们组湖南同事的“塑普”总能把我搞崩溃,比如他说“这个方案要注重‘yun 营’”,讯飞会写成“云营”,其实是“运营”;还有一次把“我们要做‘私域流量’”写成“思域流量”,我改了半天。听脑AI说用了『DeepSeek』-R1模型,我特意找了那个湖南同事试了三次,他说“我们要把私域流量的转化效率提上去”,转写出来一字不差;甚至他说“这个活动要搞到‘下个月中旬’”,里面的“中旬”带点方言口音,也没出错。他们说准确率能到95%以上,我觉得差不多——这一周的会议纪要,我只改了3处小错误,比之前用讯飞改10处强多了。
还有动态增益调节,这是我用了之后觉得“最贴心”的功能。上周的会,我们组的实习生说话特别轻,像蚊子叫,我以为这次转写肯定漏了他的发言,结果听脑AI自动把他的声音放大了,转写出来居然很清晰;而老板说话大声的时候,也没出现破音或者刺耳的情况。技术人员说,这是因为他们能实时监测声音的振幅,自动调整增益——比如当声音太小时,就把增益调大,让人声变清晰;当声音太大时,就把增益调小,避免破音。这比我之前手动调音量方便多了,之前用讯飞的时候,我得时不时盯着屏幕,看到声音条太高就赶紧调小,太低就调大,分心不说,还总调不准。
除了会议,我还试了其他场景,比如帮朋友录网课。他是做教育培训的,上课的时候有学生提问,还有粉笔写字的声音,我用听脑AI录了一节,结果它不仅把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提问分开了,还自动生成了课堂摘要,把“三大核心知识点”“易错点”都标了出来,朋友看了说“这比我自己整理的还全”。还有销售客服的场景,我找了一段客服和客户的录音,客户说“你们的产品怎么总出问题”,听脑AI标了“负面情绪”,客服回应“很抱歉给您带来麻烦,我们会马上处理”,标了“积极应对”,最后还生成了“客户诉求:产品故障,需要解决”“客服行动:承诺24小时内上门维修”,这对做客服复盘太有用了——之前用讯飞只能转写文字,得自己慢慢找重点,现在直接看摘要就行。
不过也不是完美的,我用的时候遇到了两个小问题。比如发言人识别,要是会议里突然来了个没提前录入名字的人,它会显示“未知发言人”,得事后手动改,比如上周我们组临时加了个实习生,没录入他的名字,转写里就有“未知发言人:我觉得这个方案可以调整”,我得改成“实习生小李:我觉得这个方案可以调整”;还有情感分析有时候会有点偏差,比如同事开玩笑说“这个方案太烂了,我简直不想做”,它会标成“强烈负面情绪”,其实是调侃,但总体来说不影响使用——毕竟纪要的核心是内容,不是情绪标签。
我用了一周,总结了几个小技巧,想分享给大家。比如开会前一定要提前录入所有发言人的名字,这样识别会更准确,不用事后改;如果是在特别嘈杂的环境,比如户外或者装修的房间,可以打开“强降噪”模式,虽然会牺牲一点音质,但能保证人声清晰;生成摘要后,最好再快速扫一遍,把一些细节补充进去,比如会议里提到的具体时间(“下周三下午2点”)或者地点(“会议室302”),这样纪要会更完整;还有,如果是多语言混合的会议,比如有外国同事参加,听脑AI支持多语言识别,比如中文里夹着英文“我们需要做一个PPT”,它能准确转写,不用自己改。
现在我每周的会议纪要都用听脑AI,省了好多时间。比如之前我得花两个小时改纪要,现在只需要20分钟,剩下的时间我可以用来做项目规划,或者跟同事沟通项目进展,甚至能早点下班陪家人。我觉得好的工具不是代替人,而是帮人解决最麻烦的部分,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做更有价值的事。比如上周四,我用听脑AI做完纪要,还剩一个小时,就跟项目组的同事聊了聊各自的进展,发现了一个之前没注意到的问题,提前解决了,避免了后续的麻烦——这比加班改纪要强多了。
对了,还有一点我特别喜欢,就是它的处理速度。我录了一个两小时的会议,转写只用了5分钟,生成摘要只用了1分钟,比讯飞快了差不多一半——之前用讯飞转写两小时的会议,得等10分钟,有时候还会卡住,得重新传文件。听脑AI说日均处理超10万小时语音需求,看来是真的,处理速度确实快。
总的来说,听脑AI不是那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工具,而是真的懂用户的痛点。比如降噪不是为了显示技术,而是为了让会议里的人声更清晰;转写准确不是为了刷数据,而是为了让纪要不用反复改;多场景覆盖不是为了凑功能,而是为了让不同行业的人都能用。我觉得这才是好的技术产品——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让用户用得舒服、用得放心。
现在我再也不用怕开长会了,因为我知道,不管环境多吵,不管谁说话,听脑AI都能帮我把重点抓出来,把纪要整理好。有时候我会想,要是早知道有这个工具,之前的加班是不是都能避免?不过现在知道也不晚,至少以后不用再遭那个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