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部门开季度总结会,我跟以前一样,提前攥着笔记本📓和录音笔坐第一排,结果开了20分钟就慌了—张经理讲Q3用户增长目标时,我一边记“30%增长”,一边漏了“需联动市场部做3场精准投放”;李工说技术方案里的“接口兼容问题”,术语绕得我笔杆都停了,只能靠录音补。等散会听回放,里面混着空调风噪、隔壁办公室的笑声,还有我自己翻笔记本📓的哗啦声,把耳朵贴在手机上抠了半小时,才整理出半页前言不搭后语的纪要,差点误了给领导交稿的时间。
也就是那天晚上,同事发我个链接说“试试这个听脑AI,我上周用它整理客户会,省了俩小时”。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了APP,结果这周的项目启动会直接刷新了我对“会议纪要”的认知—
打开APP界面特别干净,就底部三个按钮:“录音转写”“智能纪要”“我的文件”。开会前我先把参会的“张经理”“李工”“王姐”名字导进去,点“开始录音”,手机屏幕上立刻跳出来实时文字:“张经理:今天召集大家是确认Q3支付流程优化项目的启动节点……”每句话前面都标着发言人名字,甚至连李工说的“那啥,后端接口得下周三前调试完”,都自动转成了“后端接口需于下周三前完成调试”—口语化的“那啥”“得”全变成了书面语,连“行动项”都自动标了“负责人:李工”“截止时间:7月12日”。
散会我点了下“生成智能纪要”,不到1分钟弹出个文档,直接分好了“会议主题”“参会人员”“重点决策”“行动项清单”四大块,里面连“张经理强调的‘需同步法务审核合同’”“王姐提出的‘用户侧通知需提前3天发’”都列得明明白白。我对比了下自己以前写的纪要,以前我总怕漏重点,现在这个文档比我记的全10倍,甚至还标了“未决议项:关于第三方服务商的选择需下周再议”—这些细节我开会时根本没注意到。
最绝的是降噪功能。昨天我跟客户在咖啡馆聊合作,外面咖啡机“滋啦”响,邻桌还有人谈生意,我本来担心录音会乱,结果转写出来的文字几乎没杂音。后来查了下才知道,它用了双麦克风降噪—一个主麦专门收人声,另一个副麦抓周围的噪音,再靠算法把杂音“抹掉”。那天转写的内容里,客户说的“转化率要提升5%”“客单价目标120元”全对,就把“复购率”写成“复够率”,改个同音字就行,准确率真的能达到95%以上。
还有多语言功能,上周跟韩国合作方开视频会,对方说韩语我压根听不懂,我提前在APP里选了“韩文→中文”,对方刚说完“우리가 제안한 마케팅 계획은 다음 주에 최종화할 거예요”(我们提议的营销计划下周定稿),屏幕上立刻跳出中文翻译,我当场就能接话“那我们下周三同步一下进度?”,合作方还问我“你韩语这么流利?”我笑着说“是工具帮的忙”—以前这种会我得提前找翻译,现在直接用听脑AI搞定,省了不少沟通成本。
最让我惊喜的是AI问答功能。昨天我想找张经理提到的“用户运营具体指标”,但纪要里没写全,我直接点了“AI助手”,输入“张经理在会上说的用户运营核心指标有哪些?”,不到10秒,AI就从转写内容里提取出“日活增长20%、转化率提升5%、复购率达到15%”,还标了原话出处—“张经理:‘咱们这次用户运营的核心是这三个指标,达不到的话后面的活动全得调整’”。以前我得翻1小时的录音找这句话,现在10秒就解决了。
说真的,用了这两周,我最大的感受是“省时间”—以前整理1小时的会要花2小时,现在只要10分钟:打开APP录音→自动转写+区分发言人→生成结构化纪要→导出,完事。节省的时间我能写方案、跟客户对接,甚至能多喝杯咖啡理理思路。而且它不是“代替我做纪要”,而是帮我把“听录音→记要点→整理成书面语”这些琐碎活都干了,我只需要最后检查下行动项有没有漏,比自己写的还专业。
最后给大家几个亲测有效的小建议:
1. 开会前一定要导入参会人员名单!不然转写时会显示“未知发言人”,分不清谁是谁,提前导入名字,系统会自动匹配声音,标得特别准;
2. 录音时尽量把手机主麦(一般在顶部)对着发言人,这样人声更清晰,降噪效果更好;
3. 会后生成智能纪要后,一定要检查“行动项”—系统会自动提取,但有时候会漏“截止时间”,补一下更完整;
4. 多语言会议提前选好“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比如“韩文→中文”“英文→中文”,别等开会时再调,耽误时间;
5. 转写的内容会存在云端,不用担心手机丢了或者文件误删,随时能导出PDF或Word,很方便。
其实我以前对AI工具挺抵触的,总觉得“不如自己写得准”“学起来麻烦”,但听脑AI真的打破了我的偏见—它的界面简单到不用看教程,功能全是冲着“解决开会痛点”来的:怕记不全?实时转写帮你;怕分不清发言人?提前导名单就行;怕杂音乱?双麦克风降噪搞定;怕口语化?智能纪要自动转书面语。
现在我再也不用为会议纪要发愁了,甚至有点期待开会—因为会后只要点几下,就能拿到一份逻辑清晰、重点突出的纪要,省下来的时间能做更有价值的事。如果你也像我以前一样,被“整理会议纪要”搞得头大,真的可以试试这个工具,亲测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