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在『抖音』上发布的计算机课程
一门Python(一种编程语言)课,播放量近6000万;一位教师,收获百万点赞;一所大学,通过短视频平台打造“没有围墙的教室”。当AI浪潮扑面而来,很多人还在“入门焦虑”时,北大已经用最潮的方式为大众打开了计算机世界的大门。北京青年报记者携手『抖音』走进北大,深入聆听一线教师的教学心得,揭秘高校如何借助短视频打造AI学科新名片,探索数字时代教育创新的更多可能。
“破圈”之旅
北大计算机课程在『抖音』上线
今年暑期,『抖音』、『抖音』精选携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0余所双一流高校,推出“『抖音』精选公开课——名校开放日”系列活动,聚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前沿学科,首次大规模向社会开放优质课程资源。这场教育普惠行动正在悄然改变着知识传播的生态格局。
其中,北京大学上线的16门计算机类课程总时长超过300小时。课程包括《程序设计与算法》《数据结构与算法》等硬核内容,均为超长时间、干货满满的完整版课程。以为都是学霸专场,其实吸引了一大波零基础的“编程小白”——有上班族想提升技能,有中学生提前预习,甚至还有退休老人来体验编程乐趣。“这下我也是毕业于北京大学『抖音』校区!”不少学员在评论区兴奋地留言。
截至目前,北大计算机学院这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总播放量突破1.2亿,点赞超402万,收藏272万,助力北大官方『抖音』账号单季度涨粉200万。《实用Python程序设计》单门课程播放量高达4800万,近3万人在『抖音』看完了这门437分钟的课程,主讲教师郭炜也因此成为『抖音』新晋“顶流教师”。
意外走红
打开通往大众化教育的新窗口
郭炜是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教师,主讲《实用Python程序设计》《程序设计与算法》等课程。说起课程爆红,他坦言,最初并没有预料到课程会在『抖音』上获得如此广泛的传播。“当课程在『抖音』上线并有了几百万播放量时,我并没有当回事。”郭炜说,“课程最早是为了响应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录制的,后来北京大学『抖音』账号直接把这些视频整合成一个长视频放了上去,我甚至没有做任何适配。后来发现有了上千万播放量,我觉得之后也应该为『抖音』上大量的学习者提供一些交流和答疑的机会。”这种无心插柳的传播方式,却意外地打开了一扇通往大众化教育的新窗口。
为何郭炜的课程能够如此吸粉?关键在定位——“这门课本来就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同学的,因为Python语言在我看来是最适合非计算机专业人士学习的编程语言。”他解释道,“这门课源于我们北大的计算概论C课程,那是文科生的必修计算机课程,以编程为主。”
为了帮助初学者克服对编程的“恐惧”,郭炜说:“我会总结学生们经常犯的错误。”通过指出这些错误,能够帮助学习者避免在开始阶段就因备受挫折而失去兴趣,从而更快、更有信心地踏上编程之路。他的课程里还有不少实用有趣、展示性强的案例:比如设计一个模拟的火锅店点餐系统、编写爬虫程序收集单词释义和图片、为照片添加水印和拍摄时间地点等。这些贴近生活的案例不仅有效提升了编程技能,也让很多非专业学生发现——编程原来可以这么好玩、有用。
尽管课程在『抖音』上大受欢迎,郭炜也清醒地认识到,『抖音』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平台。“在『抖音』上,课程只是被投放,没有练习,互动和反馈也难以进行,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闭环。”他指出,这种教学环节有所缺失的学习方式,效果可能会有些折扣。在这里,大家靠评论区交流,互相监督打卡完成学习。郭炜老师则鼓励有进一步学习意愿的『抖音』学习者,进入北大教学系统完成配套练习。
携手合作
“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索”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陆俊林是此轮课程引进的主要负责人。他在采访中表示,与『抖音』的合作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索”。
“这些课程是我们从积累了近十年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中选出来的,很多都是国家级一流课程。”陆俊林说,“『抖音』的优势在于其巨大的流量和轻量级的学习方式,能触达更多原本不会接触北大课程的人群。”但他也坦言,这种形式不能替代传统教学。“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没有实践,缺少回忆强化的环节,课程的效果也很难量化。但它起到了科普和引发兴趣的作用,也能够带来学习满足感——这也是很有价值的。”
陆俊林指出,选择计算机类课程主要出于三方面考量:“一是这些课程的建设基础好,都是老师精心设计并在校内经过验证的;二是受众面广,适合没有专业基础的人学习;三是计算机方向的老师在过去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中积累最丰富,有现成的优质资源。”
北大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陈波此前曾表示,2025年是北大在『抖音』进行知识传播实践的第五年,“我们高兴地看到,北大『抖音』号新式‘平民夜校’的故事,仍在书写与延续。其传播的范式,也在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人类如何与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共生并找到自身的价值,这或许是今后我们的『抖音』公开课希望和大家共同探求的答案之一。”
这一变化实际上延续了北大的悠久传统。早在100年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就创办了校役夜班和平民夜校,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如今,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北大正在以新的形式延续这一传统。
教育的边界也在此次北大课程上线『抖音』的过程中被拓展,优质课堂和优秀老师以『抖音』为媒介走向了更大众的群体。陆俊林认为,在『抖音』这样的平台上,不必用传统课程的标准来要求学习者。“大家愿意到达什么程度就到达什么程度,自然而然就会分层会定位。”未来,“北京大学『抖音』校区”的学习者可以轻松、自如地探索代码世界。
展望未来
短视频与教育将深度融合
尽管目前在北大『抖音』账号上的课程主要还是传统课程内容的剪辑与迁移,但未来很可能出现专门为短视频平台设计的教育内容。
陆俊林表示:“我们可能需要探索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短视频这种模式下面,是不是也能教好一些东西?”他认为,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教育的本质不会改变。“如果你真的要掌握这个东西,掌握到能够成为谋生手段的程度的话,你投入的时间一定要很多,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实践评价和反馈。”
郭炜已经开始新的尝试:“我现在自己在做『抖音』号,我觉得把课堂上的一个个小知识点拆成几分钟的视频,是非常值得做的。”同时,郭炜作为北京大学今年新开的通识课《人工智能与计算思维》的主讲教师之一,为课程定下的目标是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在AI的帮助下编写出使用AI算法的程序。“AI大模型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编程的门槛。只需要有一点编程基础,就能命令AI编写代码,从而用程序来完成单纯依靠自然语言命令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才是高水平使用AI的方式。”郭炜表示,人不是要与AI竞争,而是要与使用AI的人竞争。编程能力,就是使用AI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大与『抖音』的合作,不仅是高校知识输出方式的一次创新,更是教育普惠理念在数字时代的新实践。从“平民夜校”到“『抖音』云课堂”,变的是形式和载体,不变的是对知识共享和教育公平的追求。正如陆俊林所言:”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但这个探索只是走了一小步而已。”未来的学习,还会变得更便捷、更活泼、更有趣。
文/本报记者温婧实习生李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