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学术成果有一次成功就是成功,工业研究有一次失败就是失败
二、学术指标与产业指标的分异
三、学术成果到工业产品的距离---万里长征第一步
四、总结-学术研究与工业研发的互补价值
在汽车电子向智能化、电动化深度转型的背景下,校企合作本应是推动技术突破的 “加速器”—— 高校凭借前沿理论探索为产业注入创新活力,企业依托工程经验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然而现实中,不少合作却陷入 “南辕北辙” 的困境:高校的 “突破性成果” 难以满足企业的量产需求,企业的 “工程痛点” 又难成高校的研究焦点。这种错位的根源,恰恰在于学术研究与工业研发在底层逻辑、评价标准与落地路径上的本质差异。
如果一言以蔽之,主要还是高校和企业追求的目标方向不是完全一致。虽然不至于一个朝东一个朝西,但至少是一个朝东北,一个朝东南。
而双方结合的主要动力,在高校侧是经费之渴,在企业侧是名望之需和节省研发经费。但是双方在各取所需之后,也许企业确实完成了对学术名望的需求,但是否节省研发经费,以及最终产品如何,有时候不是百分之百理想。
一、学术成果有一次成功就是成功,工业研究有一次失败就是失败学术研究与工业研发对 “成果” 的定义截然不同,前者以 “可能性验证” 为目标,后者以 “绝对可靠性” 为底线,这种判定逻辑的冲突,往往成为校企合作的第一道鸿沟。
学术研究的核心是 “证明可行性”,有一次成功就是成功。在汽车电子领域,高校团队的研究更关注 “从 0 到 1” 的突破 —— 只要在特定条件下验证技术的理论可行性,就算达成核心目标,无需过度纠结 “普适性” 与 “稳定性”。例如,某高校研发的 “基于激光雷达的极端天气障碍物识别算法”,在实验室模拟的暴雨场景下(降雨量固定、无其他干扰),成功识别出前方 100 米处的障碍物,相关成果即可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成为学术领域认可的 “成功案例”。至于该算法在实际复杂路况(如暴雨 + 强光干扰、路面有积水反光)下是否稳定,或连续运行 1000 小时后是否出现误识别,并非学术研究阶段的核心考量。对高校而言,一次成功的实验数据,已足以证明技术方向的价值,后续优化可留待进一步研究。
工业研发的核心是 “保障可靠性”,有一次失败就是失败。对企业而言,汽车电子技术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与用户体验,必须达到 “零容错” 的车规级标准 —— 任何一次极端场景下的失效,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品牌危机甚至法律风险。同样以 “极端天气障碍物识别算法” 为例,车企在引入技术时,会模拟上万种复杂场景测试:不仅要验证不同降雨量、光照强度下的识别效果,还要测试算法在车辆颠簸、传感器数据延迟等叠加干扰下的稳定性。哪怕算法在 99.99% 的场景下表现正常,只要在某一极端工况(如暴雨 + 隧道出入口强光)下出现 1 次误识别,就必须重新优化,甚至推翻方案。企业的逻辑是:汽车电子产品需陪伴车辆度过 15 年 / 20 万公里的生命周期,必须抵御所有可预见的风险,一次失败就可能否定整个技术的量产价值。
这种 “一次成功” 与 “一次失败” 的判定差异,使得校企合作中常出现认知错位:高校认为 “成果已验证可行”,企业却觉得 “离量产还差得远”,双方对合作进度与成果价值的判断截然不同,合作自然容易陷入停滞。
笔者多次主持校企合作研究项目,想用送快递来一个比方:送货方认为送到离客户家二里地的快递驿站已经完成;客户却抱怨说,买的冰箱要我自己运回来扛上楼。
这个不奇怪,毕竟老师评职称是靠横向经费(权重越来越大,经费是王道)和论文(权重越来越小,除非发nature),学生毕业是靠论文和导师点头。本来已经精疲力竭,多送一步也难。
二、学术指标与产业指标的分异学术研究与工业研发的评价体系如同两条平行线,前者聚焦 “理论价值”,后者侧重 “商业与工程价值”,指标的分异导致校企合作难以形成统一目标。
学术指标以 “理论创新性” 为核心,主要通过论文影响力、专利数量、技术突破度等维度衡量。在汽车电子领域,高校团队的研究成果是否有价值,往往取决于其在学术圈的认可度:例如,一篇关于 “自动驾驶决策算法” 的论文,若能提出新的数学模型,在 KITTI、Waymo 等公开数据集上的性能排名超越现有方案,或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等顶级期刊,就算达成核心目标。至于该算法能否适配企业现有的车载『芯片』(如算力是否过高)、是否符合成本控制要求(如是否需要额外硬件支持),并非学术评价的关键。对高校研究者而言,学术指标直接关系到项目申报、职称评定与学术声誉,自然会优先追求理论上的突破,而非工程落地的适配性。
产业指标以 “商业可行性” 为核心,涵盖性能稳定性、成本控制、量产周期、用户体验等多重维度。企业评价一项汽车电子技术,首先考虑的是 “能否为产品带来竞争力”:例如,某车企评估 “智能座舱语音交互技术” 时,核心指标包括 “嘈杂环境下指令识别准确率(需≥85%)”“硬件成本(需≤500 元)”“量产良率(需≥99.5%)”“响应延迟(需≤500ms)”,这些指标直接决定技术能否落地到量产车型。若高校研发的语音算法虽在实验室环境下识别准确率达 98%,但需依赖高端『芯片』(成本超 2000 元),或在发动机噪音环境下准确率骤降至 70%,就完全不符合企业的产业指标。企业的逻辑是:技术必须服务于产品,无法平衡性能、成本与可靠性的成果,再先进也没有商业价值。
这种评价体系的错位,使得校企合作中常出现 “各说各话” 的情况:高校拿着 “顶级期刊论文” 作为合作成果,企业却因 “不符合量产指标” 难以应用,双方投入大量资源却无法达成共识,合作自然容易走向 “南辕北辙”。
三、学术成果到工业产品的距离---万里长征第一步笔者作为过来人可以负责的说,原型成果距离工业落地还有极远的距离和极大的成本(总成本的80%以上),甚至还有推倒重来的风险。
高校的学术成果往往停留在 “实验室原型” 阶段,而工业产品需要经过 “工程化、车规化、量产化” 的多轮打磨,这段 “万里长征” 中的重重壁垒,常让校企合作的成果转化半途而废。
学术成果的核心是 “原理验证”,往往存在 “理想化、单一化” 的局限。在汽车电子领域,高校研发的技术原型多基于简化的实验条件:例如,某高校开发的 “电池健康状态(SOH)预测模型”,在实验室环境下(电芯温度恒定、充放电电流稳定、无老化干扰),预测误差可控制在 3% 以内,看似精度极高。但这一成果忽略了实际车载环境的复杂性 —— 车辆行驶中电芯温度会随路况波动(-40℃至 85℃),充放电电流会因加速、制动频繁变化,电芯还会因长期使用出现不可逆老化。这些在学术研究中被简化的因素,恰恰是工业产品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此时,学术成果就像 “实验室里的精致样品”,离能经受市场考验的工业产品还有巨大差距。
从学术成果到工业产品,需要跨越 “工程适配、车规认证、量产优化” 三道关键关卡,每一步都需企业投入大量资源。以 “电池 SOH 预测模型” 的转化为例:
第一步是工程适配,企业需要将高校的理论模型简化为可在车载 MCU(微控制单元)上运行的算法,解决 “模型复杂度过高、计算延迟过长” 的问题,同时加入温度补偿、电流修正等模块,确保在动态环境下的预测精度;
第二步是车规认证,模型需通过 ISO 26262 功能安全认证,证明在『芯片』故障、传感器数据异常等场景下仍能稳定工作,这一过程需进行上万次可靠性测试,耗时可达 1-2 年;
第三步是量产优化,企业需考虑成本控制(如通过减少传感器数量降低硬件成本)、量产良率(如优化算法适配不同批次的电芯差异),确保模型在大规模生产中仍能保持稳定性能。
这三道关卡的投入,往往是学术研究阶段的 10 倍甚至百倍,且需要企业具备深厚的工程经验与产业链资源,而高校通常缺乏这样的能力与资源,导致成果转化难以推进。
许多校企合作仅停留在 “学术成果交付” 阶段,高校完成模型验证后便认为合作结束,而企业却需独自承担后续 “万里长征” 的成本与风险。当转化过程中遇到技术瓶颈时,若高校无法提供持续的工程化支持,企业只能选择放弃,特别是是一些缺乏资源的小型企业,它们付完合作研究费用后,已经没有多少资源来自己做工业化落地,合作最终不了了之。
四、总结---学术研究与工业研发的互补价值从理论上讲,只有充分发挥高校的 “理论创新优势” 与企业的 “工程落地优势”,才能让合作从 “南辕北辙” 转向 “同频共振”。
高校的核心价值在于 “前沿探索与技术储备”,为企业解决 “从 0 到 1” 的创新难题。汽车电子领域的许多底层技术突破,都源于高校的长期研究:例如,自动驾驶领域的深度学习算法、『新能源』汽车的固态电池材料、智能座舱的多模态交互技术,最初都是高校实验室里的理论构想。企业受限于短期量产目标,难以投入大量资源探索 “不确定性高” 的前沿技术,而高校可凭借学术自由的优势,深入研究基础性、前瞻性问题,为企业提供 “未来 3-5 年” 的技术方向。例如,某高校团队研究的 “基于区块链的车载数据安全技术”,虽目前暂不具备量产条件,但为企业解决自动驾驶数据篡改、隐私泄露等未来问题提供了理论储备,这种 “超前探索” 正是高校的核心价值所在。
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 “工程验证与需求反馈”,为高校提供 “从 1 到 N” 的落地路径。企业在长期产品开发中积累的工程经验,能帮助高校的学术成果摆脱 “实验室局限”:例如,企业可向高校反馈 “车规级硬件的算力限制”“实际路况的复杂干扰因素”,帮助高校优化技术方案,使其更贴近量产需求;同时,企业的市场洞察力也能为高校提供研究方向 —— 例如,当企业发现 “用户对智能座舱的语音交互响应速度要求越来越高” 时,可与高校合作研究 “低延迟语音识别算法”,让学术研究更具针对性。此外,企业还能为高校提供实验平台与数据支持,如开放实际道路测试数据、提供车载硬件原型,帮助高校在更真实的场景下验证技术。
话虽然这么说,但其实有经验的企业技术负责人都知道,企业的工业实现能力是十分昂贵的,是不能乱用的。最大的成本恰恰在于在千头万绪的工业实际中厘清问题。如果企业已经厘清问题,如果问题已经风清水利,其实企业复用学术界的一些成果,自己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而学术界则希望直接输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问题,可以像做一个标准的学术问题那样来做研究,这样最利于发表成果,还可以说课题来源于工业界,进一步增强自己论文的分量。
笔者除了在企业外,本身在高效兼职做企业导师,所以对两边都比较了解。现在坊间传闻,老师们要“贷款上班”“充值评职称”,都是在高校强经费考核下出现的一些不和谐音。
就笔者个人经验来看,几次比较成功的校企合作,合作的方式都比较简单---就是师生直接编入企业的研发军队,除了员工的身份是临时的外,其他方面和本企业的员工无异。高校的学术威望和水平,则体现在这样的临时员工要表现出比同级别员工更强的理论功底、动手能力和工作效率---同样的事情企业员工要一个小时,对应的高校师生只需要40分钟。眼睛看得见的高效。
当然,这种合作方式是好是坏,是业界同仁见仁见智的话题。
(作者:咖啡鱼;出品:焉知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