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圣杯”难题被攻克!浙大杨仲轩教授2025国家科技奖二等奖初评通过
一个曾让无数『工程师』“折戟”的理论难题,终于迎来了它的中国答案。这项荣誉,不仅属于个人,更标志着中国岩土工程基础研究迈入世界前沿。
重磅喜讯!近日,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正式公示。在众多顶尖成果中,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杨仲轩教授领衔完成的 《土的各向异性状态相关理论及其本构模型》 脱颖而出,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初评通过。
这项殊荣,是对其团队在岩土工程基础理论领域原始创新性突破的最高认可。
01 最高荣誉:国家科学技术奖背后的分量国家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殿堂,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的最强音。自1999年设立以来,它见证了中国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科技崛起历程。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尤为侧重奖励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性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个人和团队。可以说,它是推动学科发展、铸就未来技术基石的**“源头活水”奖**。
2025年度,全国仅有60项成果通过初评,竞争异常激烈。杨仲轩教授的成果能够位列其中,充分证明了其研究的前沿性与重大价值。
02 核心突破:直面岩土工程的“阿喀琉斯之踵”这项研究究竟解决了什么关键问题?答案直指岩土工程领域一个困扰了全球学者半个多世纪的共性难题——土的“各向异性”。
通俗来讲,就像一根木头,顺着纹理极易劈开,但垂直纹理却异常坚固。土体同样如此,由于沉积、压实和应力历史等原因,其在不同的方向上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力学特性。
然而,传统的土力学理论为了简化计算,长期建立在一个“理想化”的假设之上——即认为土是各向同性的(各个方向性质相同)。这无疑是理论与现实之间的一道巨大鸿沟,也成为许多工程安全问题的“阿喀琉斯之踵”。
- • 设计计算“失真”:基于各向同性假设的模型,在预测复杂应力路径下的土体变形时,常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
- • 工程安全“隐忧”:高填方路基的不均匀沉降、深基坑支护的意外变形等工程险情,其根源往往在于对土体真实力学行为的认知不足。
杨仲轩教授的研究,正是为了攻克这一核心痛点,旨在将岩土工程从“经验判断”更多地带向“精准预测”。
理论的三大创新性突破- 1. 精准量化:提出了各向异性状态的定量描述方法,突破了传统理论只能描述特定应力路径的局限,实现了对土体内部结构演变的“可视化”。
- 2. 统一框架:建立了能够同时考虑各向异性与状态相关性(如密度、围压影响)的本构模型框架,实现了对不同条件下土体力学行为的统一描述。
- 3. 实战应用:开发了高效的数值实现方法,使该高级模型能够直接嵌入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为重大工程提供关键支撑。
该成果已在多个重大岩土工程中得到验证与应用,显著提升了设计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03 人物侧写:杨仲轩——深耕本构理论的“守望者”每一项重大突破的背后,都站着一位持之以恒的探索者。杨仲轩教授的学术生涯,完美诠释了何为“厚积薄发”。
他的教育背景与学术轨迹,记录着一位学者的坚实足迹:
- • 199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
- • 2001年,获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硕士学位。
- • 2005年,获香港科技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
- • 2006-2007年,于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进行博士后研究。
- • 2008-2009年,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进行博士后研究。
作为我国岩土工程领域的中坚力量,杨仲轩教授长期致力于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他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土的本构关系、非饱和土力学等领域发表了百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正是这种近二十年的专注与深耕,才催生了今日的突破性成果。
04 理论基础:从经典模型到前沿突破要理解本次获奖成果的价值,需回顾土力学的核心——本构关系。它是描述土体应力-应变-强度-时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是一切岩土工程数值分析与理论研究的基石。
传统的剑桥模型、Duncan-Chang模型等经典理论,为行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处理复杂各向异性问题时往往力不从心。
杨仲轩教授的研究,正是在这些经典理论的肩膀上,实现了对现实世界更精确的描摹,将理论的边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05 实践价值:理论之树如何结出工程硕果?岩土工程是实践的科学。这项理论创新,将如何惠及工程实践?
- • 勘察设计阶段:提供更可靠的土工参数确定方法,为工程设计提供更精确的依据,有助于优化方案,节约成本。
- • 数值分析层面:在川藏铁路、海上风电、城市深大基坑等重大工程中,该模型能提供更接近现实的分析结果,提升安全性。
- • 施工与运维: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基于更精准模型的智能反分析系统,可为工程安全提供“预后感知”与超前预警。
杨仲轩教授的获奖,其意义远超越个人荣誉。它向我们昭示:在全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同时,夯实基础理论研究同样至关重要。
当中国基建走向“深地”、“深海”、“深远海”,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时,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照搬。我们必须拥有源自底层原理的创新能力。
这个奖项,是对所有坚守在基础研究领域科研人员的最好激励。它告诉我们:中国『工程师』,不仅能架桥修路、创造奇迹,更有智慧去揭示支撑这些奇迹背后的第一性原理。
让我们为杨仲轩教授点赞!为中国岩土工程的每一个突破喝彩!因为每一次理论的跃迁,都在悄然重塑我们未来的世界。
往期推荐
岩土勘察分院加盟!定制方案免费咨询!
勘察报告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未来的免死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