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 樊会涛
我能走上科学的道路,和儿时接受科普的经历有关。小时候,我最爱的一本读物是《十万个为什么》。人为什么要喝水?面包上为什么有很多小孔?衣服为什么能保暖?可以说,我是读着这本书、想着这些问题爱上科学的。
如今,生长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孩子们通过更多元的方式获取信息。但我认为,即使有了『DeepSeek』、『豆包』等更便捷的工具,科普在当下依然十分重要。科普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要把科学的思维传达给受众,培养科学意识,提高科学素质。
做好科普并非易事,尤其是面对孩子们。如何把深奥的道理变成小朋友也能理解的简单逻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我常用打比方和做实验的方式。比如总有孩子问,飞机到底飞得有多快?我告诉他们,当飞机的速度达到2倍音速的时候,如果一直往西飞,就能实现“太阳不落山”。
我经常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做科普,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科普的内容和方式也有所调整。面对小学的孩子们,我常讲知识就是力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走进中学,我会从航空航天的基本概念出发,回顾航空百年发展历程,希望同学们传承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而对于大学生,我更多的是与他们探讨航空前沿技术。
前几天,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做讲座,同学们知道我是研究空空导弹的,围着我问了不少关于今年阅兵的问题,比如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等等。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些青年人正在主动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科普这件事,我已经坚持了不下20年。我喜欢做科普,尤其喜欢到校园里去,每每看到那一张张渴望科学知识的年轻面孔,总会由衷地想要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这是我们的分内之事,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报记者 师喆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