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
谷歌Nano Banana掀起的文生图风暴再次点燃了生成式AI赛道,它以工作流的形式重新定义了文生图大模型,在图像一致性和可控性上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提升,使用户得以告别“拆盲盒”式的提示词游戏。凭借Nano Banana更强大的功能和更便宜的价格,谷歌Gemini应用一举超越ChatGPT成为美国iPhone应用总榜第一名,并跻身108个国家iPhone应用总榜前五名。
《灵笼》第二季剧照
而另一条新闻,虽没有引起太大波澜,却预示着一个产业崛起的机会——艺画开天制作的原创国产动画《灵笼》第二季完结一个月后,在海外权威评分网站IMDB获得9.5分的超高评价,一举刷新国产动画最高分纪录。《灵笼》第二季是代表当前国产动画工业化水平的标杆级作品,入选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同时也是国产动画出海的重要名片。
试想,生成式AI与国产动画这两条快速上升的曲线,当它们交织叠加在一起,能否成就国产动画的加速崛起?
事实上,Nano Banana以及与它类似的AI模型,已逐渐成为中小团队和个人创作者的重要工具,随着大模型能力越来越强,生成式AI正在向产业端步步逼近。
越来越多的动画工作室尝试借助AI模型批量生成角色关键帧,以大幅缩短制作周期,或者将写实图像转换为指定风格的动画图像,比如之前爆火的吉卜力滤镜。许多AI工具已能够完成关键帧之间的补帧,而在传统动画行业,中间帧绘制这种枯燥繁琐的工作一般由新手画师完成。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AI时代国产动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黄金年代:需求井喷VS产能瓶颈
以被誉为国内“移动『互联网』元年”的2010年为标志,2010年之前是电视动画时代,这个阶段动画产业的消费形态是时段化、频道化的,边吃晚饭边看动画,是80后、90后一代的共同记忆。
2010年开始,则是网络动画时代,不同于固定时段和频道的电视动画,这个阶段的消费形态是开放式、点播式的,依托流量和IP迅速发展,但国内网络动画的消费习惯还没养成,与欧美、日本等成熟市场还有很大差距。
在腾讯、B站为代表的国内平台的持续深耕下,国产动画的消费市场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流量+IP+X”的消费形态,这个X包括游戏、潮玩、众创、众筹等大量的新消费形态,甚至可能是NFT、RWA。
正如艺画开天创始人兼CEO、《灵笼》文学策划阮瑞在接受访谈时讲到的:“作为动画剧,时至今日,在各大平台的影响力、播放量,包括商业收入,和真人剧平齐了,甚至可能有一些超越。这在十年前是不太敢想的一件事情。”
从核心消费群体的构成看,国产动画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
80后、90后看着动画成长的一代人已经成为消费主流,而Z世代(1995—2009年出生)和α世代(2010年后出生)更是与生俱来的动画消费群体。根据中研普华《2025—2030年中国动漫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的分析,2025年,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预计将达4500亿元,较2019年增长457%。二次元用户规模突破5亿人,付费用户占比超45%,人均年消费达800元。
然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能阻止动画产业快速发展的因素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产能。
动画行业的产能瓶颈集中体现于普遍存在排期现象。业界看来,IP触达核心消费群体最有效的形式是动画剧集,所以优质动画剧集基本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而欧美日,甚至包括中国的产能也都严重供不应求。
如果要新开一部动画剧集,等工作室排期就需要两到三年。超出外界想象的是,在『数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的动画剧集制作仍旧是一个手工行业,40%左右的工作量是在纸上进行的,一部12—24集的动画剧集,制作周期往往需要2—3年,加上等排期就是4—5年。就拿《灵笼》系列来说,观众在第一季完结后,就经历了长达4年的等待。
面对困扰已久的产能瓶颈,生成式AI带来了破局希望。
二、批量制造“新海诚”
8月23日,国内上线了一部以《山海经》为蓝本的AI原生动画剧集《有山灵》,实现了从角色设计到成片输出的全链路AI制作。它的核心制作团队只有5个人加上1个大模型(即梦AI),制作周期仅用了6个月。
这种“5人团队+AI大模型”的协作模式,使长篇动画制作成本降低至传统模式的十分之一。据悉,浙江大学已将《有山灵》纳入“AI 叙事”课程案例,并开设“Prompt美学”专业方向。
动画强国日本也早已开始拥抱AI,并且是中国AI。
在日本,众多创作者利用某知名国产大模型完成从剧本到成片的“端到端”生产。柔树特效制作的动画《观察者悖论》,全网播放量突破300万,角色设计、分镜绘制、特效生成均由AI完成,每周更新一集的效率更是远超传统团队。“一人工作室”模式在日本迅速流行,成为新一代内容创业者的主要选择。因而有动画创作者感叹:“只要掌握了方法,谁都可以使用它。即使是那些过去放弃梦想的人,也有可能成为顶尖的创作者。”
相信基于国产大模型对东方美学精准深刻的理解,国产动画行业将涌现出一大批像新海诚一样的顶尖创作者,以个人的才华创造出惊艳世界的表达。
但即便天赋如新海诚,也会从早期“一人扛下全流程”的独立创作,过渡到与工业化团队的完美融合。因为,动画行业产能爬坡的关键必须是工业化,今后则是AI加持的工业化。
三、产能飞升靠AI
就目前AI模型的能力来说,《有山灵》《观察者悖论》以及随后的AI原生作品,在精细程度和制作规模上,与《灵笼》这样的大型项目还难以相提并论。
项目越大,管理和成本控制越难。《灵笼》第二季在作品之外的重要意义是——在制作技术与工业化流程上完成了系统性突破,为国产动画工业化树立了新标杆。
制作团队通过技术迭代与流程重构,实现了生产效率与画面质量的双重提升,单集渲染成本降低40%,制作周期缩短30%。
一方面得益于Unreal Engine 5(UE5)引擎的应用——使场景搭建效率成倍提升,灯光调试时间减少70%,大幅压减了传统流程中的重复劳动。画面精细度大幅提质,实现单帧毛发渲染量超过200万根,角色建模达到“毛孔可见”级别。制作规模上,支撑了全季超过1.7万个独立镜头,镜头复用率低于10%,特效镜头难度较第一季翻倍。
另一方面,构建了“人机协同”的工业化流程——通过十余个软件平台的数据互通,实现项目全程“无纸化”开发。通过AI完成生物设计初稿(如噬极兽形态的基础轮廓生成)、分镜草稿的快速迭代,以及重复性资产的批量处理,使美术团队得以将精力集中于角色情感刻画与场景氛围营造。
2025年8月,艺画开天官宣《灵笼》第三季定档2026年上线,这份及时交付的底气,与其沉淀的工业化产能不无关系。
但AI对动画工业的革命不会就此止步。
一是工业级大模型。生成式AI能力会越来越强,操作难度、使用成本会越来越低。比如国内某些图生视频模型,已能够支持"演技生成",精准表现复杂细微表情,并支持复杂运镜切换和精准提示词遵从,提升创作可控性。而混元、即梦、可灵等模型也在持续进化出新的能力,同时还有通义万象等模型陆续加入竞争,不断把模型能力卷出新高度。创新的飞轮正在加速运转,一旦突破创作可控性和精细度的天花板,极有可能跑出工业级的大模型,彻底颠覆传统创作模式。
二是智能化创作引擎。UE5等创作引擎或将进一步降低AI工具的集成门槛,内置更多生成式AI插件,形成全流程AI工具链,或者与创作Agent协同工作,持续简化复杂内容的生产流程。同时,会诞生一批AI原生创作引擎,比如谷歌刚刚发布的由Nano Banana提供支持的AI画板工具Mixboard,支持用自然语言编辑图板,并使任何想法即时可视化,可以看作是AI版的Photoshop。而目前主流的动画制作软件平台,均有被AI重铸的可能。
三是分布式生产模式。随着技术成熟,未来的动画制作模式很有可能演变为“智能驱动的以导演为中心的分布式生产”。在这个生产系统里,导演是核心,发布生产指令,系统内的人工节点和智能节点(Agent)通过智能化协作平台完成各环节制作任务,快速完成从创意到产品的生产。系统内的每一个节点同时又可能是另一个动画项目的导演,组织生产系统的资源并行实施其他项目的生产。所有的节点,在时空上可以是异步异地的,他们自由组织,按需执行生产任务,他们是无数个宫崎骏、新海诚和饺子,是人类,或者不是人类。而未来的动画行业,一定是混合型人才的时代。
四是众创型IP孵化。原创动画IP的产生动能不再只靠个体或制作团队的创意爆炸,更有可能是数据驱动的循环增益。比如腾讯动漫在《时光代理人》第二季通过弹幕投票决定剧情走向。《灵笼》第二季更新期间,制作团队与观众建立了紧密的互动关系,实现了数据驱动的创作调整和叙事优化,最终达成从“作者叙事”到“共创叙事”,B站也诞生出一批颇受观众欢迎的“灵学家”。
动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优秀作品的每一帧都藏着画师的美学思考。即使在AI高度发达的未来,人类艺术家的独特创造力和手工技艺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AI加入的意义,不只是把已有的动画艺术表现形式用智能化手段来代替,更在于通过“人机协同”的创作方式,创造光凭人力难以企及的艺术表现形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期待国产动画加快驶向智能时代的星辰大海。
(作者陶鹤山为数字经济工作者,从事『数字化』领域政策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