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机器人』️电话招募以色列人?一场荒诞又耐人寻味的心理战
周六早晨,数百名以色列民众接到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电话。电话那头,一个机械化的AI声音自称来自伊朗情报部门,并抛出了一份工作邀请:我们正在寻找合格的特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和全面保障。更荒诞的是,当对方拒绝后,『机器人』️竟淡定回应:没关系,我们会联系下一位。
这听起来像极了低成本的恶作剧,但以色列警方迅速将其定性为伊朗的心理战行动,旨在制造社会恐慌。CNN已就此事向伊朗外交部求证,但尚未得到回应。
是间谍招募,还是心理骚扰?
传统的情报招募往往隐秘而精准,而这次大规模、机械化的电话海选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骚扰行动。前摩萨德官员奥德·阿勒姆指出:伊朗显然更想广撒网制造恐慌,而非真靠这种方式招募精英特工。
试想,在紧张的战争背景下,普通民众突然接到敌国情报机构的直接来电,即便内容荒诞,也会在心理上埋下不安的种子。电话传递的潜台词是:我们知道如何找到你。这种无形的威胁感,正是心理战的典型手法。
大数据时代的奇葩战术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伊朗在广撒网中筛选潜在目标。这种低成本拨号方式,哪怕万分之一的人表现出兴趣,都可能成为后续人工跟进的对象。类似手段早有先例——以色列去年曾披露,部分公民正是通过『社交媒体』上的群发信息被伊朗招募。
但更可能的是,伊朗故意让事件成为新闻。通过高调戏谑的薪资诱惑,他们既消解了以色列情报机构的神秘感,又塑造了自己主动出击的形象。尤其在伊朗近期高调宣称掌握以色列核机密的背景下,这种无孔不入的骚扰进一步放大了威慑效果。
闹剧背后的真实代价
无论是否招募到间谍,伊朗已用近乎零成本换来了多重收益:以色列警方被迫启动调查、安抚民众;媒体争相报道;社会情绪被扰动。这提醒我们:国家对抗中,荒诞表象下往往藏着精密计算。下次再听到类似笑话时,或许该多问一句:这真的只是闹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