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8 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全面深化应用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深圳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会上指出,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正在重构人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教育『数字化』必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随着教师中心、数字鲁班工坊和智慧中小学鸿蒙版 APP 的上线,以及澳门专区的开通,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从“资源集成”迈向“全面深化”,标志着教育『数字化』的新阶段正在到来。
事实上,过去三年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持续推进,智慧教育平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用户规模超过 4 亿。
但在教育公平与个性化需求之间,在政策顶层设计与课堂真实场景之间,依然存在一道亟待跨越的“落地鸿沟”。在新高考和教育『数字化』的双重背景下,如何让 AI 工具真正走进课堂、走到学生身边,成为此次会议的深层命题。
01
国家战略定方向:
制度化、场景化、国际化
在深圳召开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全面深化应用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向外界释放了三个关键信号。
首先是制度化。怀进鹏明确提出,要不断优化国家标准和评价机制,以“制度设计”来保障教育『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数字化』已不再是地方探索,而是要形成全国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制度规范。
其次是场景化。新上线的教师中心和数字鲁班工坊,使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从单一的资源汇聚,走向面向教师成长和职业教育的场景化服务。教师中心为教师的备课、授课和教研提供一站式支持,而数字鲁班工坊则强调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折射出教育部对“全链条育人”的关注。
第三是国际化。随着澳门专区的启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首次实现跨区域试点,澳门教青局负责人也在会上介绍了试点安排。这不仅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的深化,也为中国数字教育探索“走出去”提供了范例。
从顶层战略到应用细节,可以看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在经历从“可用”到“好用”的转变。但要真正实现“全面深化”,关键在于能否把宏观政策转化为师生切身可感的学习体验。
02
教师呼声:
AI 要“好用+有用”
如果说政策提供了宏观方向,那么一线教师的需求则是最真实的落点。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生物特级教师、北师大基础教育研究员、一高科技智库专家团成员林祖荣对此有着深刻体会。他曾参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编写,培养出一批进入清华、北大的优秀学生。
在谈到 AI 在课堂和学习中的作用时,他直言:“AI 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好伙伴、好助手,能够起到陪伴学习的作用。”在他看来,真正的 AI 学伴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点——“好用”与“有用”。
“好用”意味着在学生需要时随时可得。“比如方法上的指导、解题的思路、学习遇到的困难,AI 都应当能提供及时的帮助。”而“有用”则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我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个概念理解不清,AI 应该能提供一个非常清晰的解析;如果我在高考题上有困惑,它也能给我即时反馈。”在他看来,如 AI 学伴 S300 此类产品相当于一个随身的“私人家教”,随时纠正、鼓励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林祖荣还特别提到新高考的命题变革。从过去的知识掌握转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这使得 AI 的作用不再只是解题,而是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提升逻辑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他强调:“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才能发展出真正的素养。”
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教师的现实关切,也为教育『数字化』产品提供了明确的实践标准:既要覆盖知识点,更要服务思维训练和能力养成。换句话说,国家战略所强调智慧教育“应用深化”,只有通过回应教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03
技术、教研与生态合力,
产品才能走进课堂
如果说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提供了宏观战略的顶层设计,一线教师代表了最真实的课堂需求,那么企业的价值就在于如何把二者有效衔接,并转化为可落地、可复制的实践路径。华领通智旗下 AI 水手推出首个人工智能教育学校建设,不仅强调技术、教研和生态的三重支撑,更注重通过具体产品将支撑转化为师生可感的教学体验。
在技术创新层面,AI 水手依托腾讯混元与 『DeepSeek』 双模型驱动,为学情诊断和能力测评提供更精细的支持。这一模型并不止步于对错判断,而是通过知识图谱和贝叶斯网络生成动态学习路径,帮助学生实现“精准查漏、靶向训练、举一反三”的学习闭环。同时,它还能融合语音、表情和笔迹等多模态数据,尝试刻画学生的认知状态与情感变化,不仅关注成绩,也关注学习习惯与心理健康。
在教研赋能层面,AI 水手依托深厚的教育资源,力求让技术与教育规律产生更紧密的衔接。平台汇聚了百余所重点高中校长、上万名一线教师和清北学霸资源,形成“名师讲题 + 状元解题”的双师模式。同时,一支由十余位特级专家组成的智库团队,长期深耕于命题研究、考试评价和教学改革,为产品功能的更新与内容迭代提供了重要参照。
在生态合作层面,AI 水手注重与产业和学术界的协同发展。通过与华为、腾讯等科技企业合作,将前沿算法和云计算能力引入教育场景;同时,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共建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搭建桥梁。
而技术的硬核、教研的深度与生态的广度,只有通过产品才能真正赋能师生的教与学。AI 水手旗下的两款核心产品,正是理念落地的具体体现:AI 学伴 S300 面向学生个人,构建“本、专、模、纲”的闭环系统,提供查漏补缺、解题指导和个性化反馈,帮助学生在新高考背景下提升思维能力与学习习惯。水手数智教室 S900 则面向课堂教学,结合名师资源与专家教研成果,为教师提供备课、授课和学情分析的支持,帮助学校实现更加系统化的教学管理。并且二者相互补充,前者强调陪伴学习与个体成长,后者突出课堂支撑与整体提升。它们共同承担起把国家战略从宏观设计转化为日常学习与教学体验的目标,让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能够得到切实回应。
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制度化转向,到一线教师对“好用+有用”的呼吁,再到企业融合技术、教研与生态合力的产品探索,可以看到中国教育『数字化』正在形成一条清晰的逻辑链:顶层战略 —— 实践标准 —— 落地方案。毕竟教育『数字化』的最终价值,不在于建成多少平台和系统,而在于学生是否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便利与成长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