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有茶友让我讲讲“科技丛”。
所谓科技丛,其实就是用香精、色素等人工添加剂,伪装成老丛水仙的普通水仙,甚至劣质水仙。
本质上看,它与我们常说的香精茶,算是“师出同门”。
一般来说,只有那些品质实在不尽如人意的茶,才需要借助香精来修饰。
毕竟,往好好的茶里加香精,会破坏它的天然风味,这是自砸招牌。
但奈何老丛水仙数量稀少,价格昂贵,且供不应求。
于是,一些茶掌柜便动起了移花接木的心思。
让普通水仙披上“老丛”的外衣,摇身一变,卖出高价,从中获利。
可香精、色素带来的伪装终究只是表象,科技丛的品质,肯定不能与真正的老丛水仙相比。
那么,作为普通茶友,我们该如何分辨真老丛和科技丛?
相信比起科技丛的起源与制作过程,茶友们对这个实际点的话题会更感兴趣。
《2》
区别真老丛和科技丛,由浅入深,先看干茶状态。
老丛水仙的树龄要求,至少在60年以上。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使水仙茶树的根系深植在土壤中,汲取着丰富的养分。
因此,老丛水仙长出的叶片格外肥厚宽大。
这些叶片制成干茶后,条索会相对粗壮、厚实。
用手轻捏,质感很扎实。
老丛水仙的干茶颜色,通常是乌褐中带绿,光泽油亮自然。
整体上,老丛水仙的干茶,给人一种沉稳、内敛的感觉。
而“科技丛”普遍由低树龄的水仙加工而成,叶片相对薄而小。
故,科技丛的干茶条索,会更细瘦一些,看起来干瘪、瘦小。
为了模仿老丛的外观,一些商家还会对茶叶进行染色处理。
染过色的干茶,颜色生硬、死板,不够自然,有时还会出现深浅不均的情况。
《3》
闻香,是辨别老丛与科技丛时,非常关键的一环。
真正的老丛水仙,香气是多样而沉稳的,并不是单一的某种香气。
木质香、兰花香、粽叶香,都是老丛水仙会呈现的香型。
木质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丛味”。
那是一种老木头的气息,它基于树龄的增加而形成,并非每一种水仙都有,也不是科技可以塑造的。
兰花香,则是水仙自带的品种香。
闻香时,我们能清晰地辨别出这些香气的层次,又感觉它们相互交融在一起,和谐相处,没有谁是突兀的。
并且,基于茶叶本身产生的香气,会在冲泡后融入茶汤中。
饮后杯底留香持久,口中也萦绕着淡淡的余韵。
这种香气是内敛的,是茶叶本身,经过岁月沉淀自然形成的。
相比之下,科技丛则“反其道而行之”。
市面上的科技丛,往往会有浓郁的苔藓味。
只因多数茶友都将苔藓味,错认为老丛的标志。
但其实,只要茶树生长环境湿润、苔藓够多,无论树龄长短,都可能带有些许苔藓味。
苔藓味并非老丛的独有特征。
除此之外,科技丛的香气通常只停留在表面,显得很浮躁。
闻着香,但喝到嘴里却感觉香气和茶汤是分离的,香气不落水。
由香精营造的香气也不够持久,就像昙花一现,经不起细品。
《4》
品滋味,是区别真老丛和科技丛的最后一道关卡。
60年以上树龄的真老丛,经过多年积累,内含物质丰富。
粗壮的叶片纤维,也使水仙得以拥有极度醇厚稠滑的茶汤,质感似米汤。
茶汤入口,营养物质带来的回甘迅速而持久,喉韵清甜悠长。
喝老丛水仙,感受是舒适的、通畅的。
反观科技丛,由于缺乏内质的支撑,茶汤喝起来难免单薄、寡淡,层次单一。
就像在喝一杯有茶味的水,但喝不出具体滋味。
内质平平的茶叶,回甘、喉韵也不突出,缺乏那种深邃悠长的韵味。
在耐泡度上,真老丛一样表现出色。
冲泡十道是基本水准,且每一道茶汤都能保持浓厚的滋味和柔和的汤感。
而科技丛的耐泡度并不理想,通常泡上三四道之后,茶味就会明显变淡,出现断崖式的下跌。
因为它们贫瘠的内质,不足以支撑多次冲泡。
《5》
真正的老丛水仙,是有骨、有肉、有形的。
我们能在它身上,感受到山场与风物的沉淀,感受到时间的厚度。
而科技丛,空有一身与老丛相似的皮囊,内里却是空洞的,索然无味。
喝水仙,未必要追求极致的树龄。
只要山场正、工艺好,即便是普通水仙,风味也是不俗的。
不盲目迷信名号和价格,才能真正遵从自己的感官,喝到最真实的滋味。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5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