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最近,网传沈阳K11又改名了,这次是从“K11 select”改回了K11,小小改动,再次引发了网友“应激式讨论”:沈阳又行了?还是沈阳又不行了?
其实,在我看来,沈阳K11从未“正式改名”,只是在进行一场长达两年的“生存方式测试”罢了。而它的未来,甚至关乎全国K11的布局与策略。
可以说,沈阳在全国K11的地位,远比我们了解的重要。
不吹不黑
沈阳,在为全国K11的未来“趟路”
说实话,我一直认为,咱们低估沈阳K11在集团中的地位与作用了。沈阳K11并不是为了“给沈阳一个地标”,它最大的使命,是验证K11这种融合艺术、文化、商业的“博物馆零售”模式,能否在沪港之外的中心城市获得成功。
事实上,在郑总将K11业务独立运营并寻求上市的路上,他需要讲一个“高增长、可复制”的故事。这个故事不能只靠香港和上海。沈阳K11作为面积最大的项目,是其商业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的成功运营数据是向投资者展示K11模式强大生命力的最有力证据。
所以,沈阳K11存在的意义与发展模式,早已不仅是地方性商业项目的运营,而是演变为一场规模宏大的商业实验。 它的成败,不止关乎K11乃至新世界在沈阳的发展,更关乎K11品牌能否真正突破“沪港光环”,成为一款具有全国性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商业产品。
也正因如此,沈阳K11更名与否,都不会改变他在集团至关重要的地位。甚至作为新世界自持的重资产,它也是维系新世界与K11的“纽带”。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2023年那次调整,实际上仅涉及公众号认证名,商场内外所有实体标识依然坚定地保留着“K11”——核心定位从未动摇,变的只是更贴近本地市场的表达方式。
改名不是“定级”
而是全国K11的破局之战
K11不被看好,并不是“一城之殇”,是其全国性战略的缩影。在缺乏顶级『奢侈品』牌“保驾护航”的客观条件下,它选择“文化零售”这条差异化赛道,以艺术和体验弥补硬奢的不足,几乎是当前环境下的“最优解”了。
但然而,脱离沪、港的既有光环,K11在沈阳初期确曾遭遇“出师不利”的困境。但与其他项目的“躺平式自救”不同,沈阳K11选择了主动出击,积极融入在地文化,不断探索新的价值锚点——2023年的“线上改名风波”,正是这一系列深刻变革的外在信号。
事实上,沈阳K11改名从来不是变革的起点。自营业之初,沈阳K11便如同一块巨大的海绵🧽,敏锐吸收着市场的每一次反馈。面对“品牌少、消费欲不高”的质疑,它迅速调整,从周大福到MK,从奈雪到米村拌饭,广泛吸纳各层级知名店铺,并积极引入区域乃至全国首店。这一步“放下身段,拥抱流量”的务实之举,成为它“逆天改命”第一步。
2023年,通过公众号更名为“K11 Select”,项目向市场发出了明确的青年化与潮流化信号。此后,从持续引入高规格艺术展览,到大力拓展年轻时尚品牌阵容,再到2025年成功举办引爆全城的沈阳雪花国际啤酒节,一系列动作环环相扣,如同打通“任督二脉”,为商场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实现了疯狂“吸粉”,打赢了变革期的“品牌价值保卫战”。
从来都是“沈阳K11购物艺术中心”
值得探讨的是,沈阳K11的变革,并不是简单的“改变定位”,而是解答了传统购物中心极难解决的三大问题——如何让高级别艺术展览与年轻潮牌相映成趣?亲子空间与网红餐饮怎能和谐共存?白天的家庭客群与夜晚的年轻人流如何无障碍交汇?
在沈阳,万象汇曾探讨过这个问题,也曾提出过相应的解决方案,但受体量限制,难以全面“施展”,而沈阳K11则给出了一个相对完整且极具想象空间的答案。它造了一个“三层立体”的商业魔方:在空间上做混搭,在时间上做切换,在客群上做深耕。
同一个场内,儿童乐园与艺术展厅并存,美食花园与高端买手店为邻。这种布局不是简单的业态堆砌,而是通过精妙的动线设计,实现场域的有机切割,让不同需求的顾客既能各得其所,又在流动中自然交汇,形成“空间分层”的活力生态。
图片来源于沈阳日报
时间维度上,商场也拥有“双重人格”,平日白天是家庭客群的亲子乐园,夜晚周末则变身为年轻人的潮玩引力场。通过业态与活动的“时段变装”实现了“时间分段”运营,让商业活力全天候在线。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K11彻底放弃了“取悦所有人”的幻想,转而精准锚定“高端家庭”、“潮流青年”、“文化精英”三大核心圈层,为每个群体都打造了专属的消费场景,让每个人都觉得“这里是为我准备的”。
这套经过市场验证的“沈阳K11模式”,其价值已超越单个项目的成功。在郑志刚将K11业务独立运营并寻求上市的关键时刻,沈阳K11不仅提供了可复制的运营范本,更成为了最具说服力的谈判筹码和信心基石。它向资本市场证明:K11不仅能在香港、上海打造标杆,更具备在中国广阔内需市场实现本土化运营和盈利的能力。这正是青岛等项目得以快速推进的重要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