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晚,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灯光聚焦于雷军。 近3小时的演讲中,他宣布小米17系列“加量不加价”,豪言“投入500亿自研『芯片』”,现场掌声如潮。
但资本市场的反应截然相反:次日小米股价暴跌8.07%,市值蒸发近千亿港元。 一场本应提振信心的演讲,为何成了股价跳水的导火索?
当雷军将造车和造芯比作“供两个孩子上大学”时,资本市场看到的却是两个需要长期输血的“资金黑洞”。 这种认知错位,揭示了小米深层的战略危机。
雷军称小米17系列为“跨代升级”,全球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芯片』、7000mAh电池,起售价维持4499元。
但网友迅速扒出真相:“Pro版比标准版贵500元,却无本质升级”“外观苹果味太浓,创新仅是堆参数”。
市场对小米的失望,源于其长期“对标高端却难脱性价比”的困境。 例如,雷军强调小米17 Pro比iPhone 17 Pro便宜4000元,但高端市场的竞争核心是技术壁垒而非价格战。 小米在折叠屏、影像系统等关键领域仍未突破,反而因过度强调“性价比”削弱了品牌溢价能力。
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高速上以97km/h撞向隔离带,车辆爆燃致3人死亡。 事故中,NOA系统仅提前2秒预警,AEB未触发,电池在碰撞后10秒内起火,车门解锁失效。
这场悲剧暴露了小米技术的致命短板:为控制成本采用纯视觉方案,而非更可靠的激光雷达;供应链管理混乱(『宁德时代』紧急撇清涉事电池来源);宣传的“14层电池防护”在现实撞击中形同虚设。
雷军沉默72小时后才致歉,且未回应AEB失灵、车门锁死等关键问题。 事故后,小米市值两日蒸发1200亿港元,投资者恐慌性抛售。 资本市场的逻辑很清晰:安全是智能汽车的底线,一旦失守,再炫酷的营销都无法挽回信任。
雷军在演讲中勾勒了“人车家全生态”的蓝图,从手机、家电到汽车、『芯片』,业务覆盖十多个领域。 但这种广撒网策略反而暴露了小米的软肋:业务庞杂却无护城河。
手机业务:高端化受阻,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速放缓,小米仍依赖中低端走量;
汽车业务:SU7虽交付量可观,但毛利率仅5?0%,年销30万辆才能盈利,且安全危机重创品牌;
『芯片』研发:500亿投入需十年周期,短期难见回报,投资者担忧现金流压力。
对比华为的『芯片』自研、苹果的生态闭环,小米的“对标策略”被讽刺为“碰瓷式创新”。 例如,保时捷CEO曾评价SU7为“参数堆砌的廉价仿品”。 当企业陷入“什么都要做,什么都难精”的困境,资本市场自然用脚投票。
雷军的个人魅力曾是小米最成功的营销。 但此次演讲中,他将小米汽车口碑下滑归因于“被黑”,呼吁打击“黑公关”,这种“甩锅”式回应加剧了公众反感。 更深远的问题在于:雷军与小米的深度绑定,已从资产变为负债。
当小米产品陷入争议,舆论压力会直指雷军个人。 例如,SU7事故后,网友涌入其微博评论区质问“安全底线在哪”。
相比之下,苹果在乔布斯离世后成功转型为制度驱动型企业,而小米仍困于“领袖依赖症”。 投资者担心,若雷军个人形象受损,小米品牌将同步崩塌。
小米股价暴跌并非孤立事件。 2025年3月,小米因SU7事故市值单日蒸发700亿;4月初再跌超10%,较年内高点缩水25%。 表面看是事故冲击,实质是资本对小米模式的全面质疑。
首先,小米估值一度高达45倍市盈率,远超行业均值,这部分溢价源于市场对“科技生态”的期待。 但SU7事故和17系列创新乏力,让投资者意识到小米的技术实力难以支撑高估值。
其次,小米在汽车和『芯片』领域的巨额投入,短期只会拖累财报。 2025年二季度,小米净利润108亿元,但汽车业务亏损62亿元,这种反差加剧了资本担忧。
雷军在演讲结尾说:“没什么好犹豫的,五十来岁,正是闯的年纪。 ”但闯的方向比勇气更重要。
当小米的“性价比”标签与高端化目标相悖,当个人IP的光环掩盖了产品短板,当扩张速度超越技术积累,一场危机早已注定。
如果小米暂时放弃造车和『芯片』,聚焦手机与IoT核心业务,是否更能赢得资本市场认可? 还是说,不赌上未来就永远无法突破瓶颈?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