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远坤
第三次技术革命深化、第四次工业革命全面渗透之际,AI、量子技术、生命科学已从“未来概念”变为儿童成长的“日常背景”——3岁孩子用AI绘本机听故事时会追问“AI怎么知道我喜欢这个故事”,10岁学生用编程工具做“社区垃圾分类提醒装置”,15岁青少年通过AI辅助研究性学习。这场变革对未来人才的核心需求,已从“知识掌握”转向“创新突破力、跨界协作力、数字素养、心理韧性”四大核心素养。0-18岁是生理发育、人格定型、认知升级、社会适应的“终身奠基期”,家庭育人环境不再是单纯的“生活场景”,而是“对接未来的第一课堂”:每一个育人动作,都是在为孩子储备未来“不被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帮他们成长为“能驾驭智能技术、有独立思想、具人文温度”的全面发展个体。
一、智能时代家庭育人环境的核心价值:当前筑基,未来赋能
0-18岁成长正同步经历“生理成熟”与“智能认知启蒙”的双重过程。家庭需在生理、人格、认知、社会适应四大维度,以“当前行动对接未来需求”,注入“未来能力基因”,其价值远超传统“养育”。
(一)生理维度:从“健康保障”到“智能时代的身体韧性”
当前家庭不仅要“防磕碰、控作息”,更需培养“适配智能场景的生理基础”——未来AI可高效处理信息,但“长时间专注、高强度创新”仍需强健身体支撑:
0-6岁控制AI设备使用时长(每天≤30分钟),避免“屏幕依赖”导致注意力碎片化;用“户外探索+AI验证”(如公园观察昆虫后用AI识别),既护视力,又练“线下观察+线上联动”能力。
学龄期引导“屏幕后运动”(体感游戏学跳舞、AI健身课拉伸),平衡久坐负担;青春期关注“熬夜用手机”危害,不仅防近视,更保护“深度思考的精力储备”——当前忽视这些,未来孩子可能成为“能操作AI却跑不动、坐不住”的“脆弱个体”,难应对高强度跨界工作。
(二)人格维度:从“情感滋养”到“智能时代的心理韧性”
当前家庭需培养“面对智能变革的稳定人格”,而非仅关注“自信乐观”——未来AI可能替代部分职业,但“共情力、独立判断”永远无法替代:
幼儿期孩子用AI积木拼错时,不说“AI都比你拼得好”,而是说“我们参考AI方法,再试试你的创意,说不定更有趣”,传递“智能是工具,你的想法更重要”;
青春期孩子焦虑“AI替代梦想职业”时,不敷衍“别担心”,而是一起查“AI无法替代的能力”(医生的共情、『设计师』的原创),帮他建立“‘人+智能’协作思维”——当前缺乏引导,未来孩子易陷入“自我否定”或“智能盲从”,丧失人格独立性。
(三)认知维度:从“启蒙探索”到“智能时代的批判性思维”
当前家庭“第一启蒙场”需升级为“培养AI无法替代的认知能力”——未来AI能检索信息、生成答案,但“辨别真伪、突破创新”仍需人类主导:
1-3岁指认花朵时,不只用AI说“这是玫瑰”,还问“你看花瓣是尖的,摸起来扎手,AI说的对吗”,引导“验证式思考”;
7-12岁孩子用AI写作业时,不直接认可“答案对”,而是问“你的思路和AI一样吗?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避免“依赖AI丧失独立解题能力”;
13-18岁讨论“AI生成画作”时,聊“这幅画有技巧但没情感,人类画家的优势在哪”,培养“辨析智能边界”的认知——当前敷衍提问(如“别烦我,自己查AI”),未来孩子会沦为“只会用AI检索的工具使用者”,错失成为“指挥AI的思考者”的机会。
(四)社会适应维度:从“规则习惯”到“智能时代的跨界协作”
当前家庭“练习实验室”需加入“数字社会适应能力”——未来工作多是“AI+跨领域团队协作”,“用智能协作、守数字规则”是基础:
学龄前约定“玩具放回”时,延伸“AI绘本看完退出账号”,培养“数字规则意识”;
学龄期孩子弄坏同学编程作品,引导“道歉+一起用AI修复”,学会“智能场景下的责任承担”;
青春期家庭讨论周末计划时,允许孩子用AI做预算表再一起修改,练“智能工具+人际协商”能力——当前家长事事包办(替孩子整理数字文件、代答AI题),未来孩子会“不会用智能协作、不懂数字礼仪”,难融入“AI+团队”模式。
二、智能时代优质家庭育人环境的四大“未来导向”特征
优质家庭育人环境需紧扣“第四次工业革命人才需求”,在情感、规则、成长、榜样四个维度,以“当前适配智能、未来赋能能力”为核心,既不排斥智能技术,也不盲从智能技术。
(一)情感支持:安全感为基,包容智能认知
核心是“接纳孩子对智能的好奇,化解焦虑,为未来理性看待智能打基础”:
孩子沉迷“AI搭建游戏”时,不说“别玩了,没用”,而是约定“玩20分钟后,一起搭一个‘AI没做过的造型’”,把智能兴趣转化为创新动力;
青春期孩子因“AI竞赛失利”难过时,不说“早知道别学了”,而是说“你用AI解决了3个难题,我们看看下次怎么改进”,用“关注过程”培养面对智能挑战的心理韧性。
(二)规则建立:边界清晰,融入数字素养
规则不再只聚焦“作息、礼仪”,更要明确“智能使用边界”,为未来数字社会适应铺路,且需全家共商、家长带头执行:
小学阶段:每天用AI学习/娱乐不超40分钟,晚8点后手机放客厅;用AI查资料前先自己思考10分钟;不向AI泄露家庭隐私。执行时家长不边刷短视频边禁孩子用AI,可全家约定“晚8点后读纸质书”。
中学阶段:AI生成作文后需修改5处“有自己想法”的内容;不传播AI合成虚假信息;每周用1小时教长辈用AI(如帮奶奶挂号),培养智能反哺意识。
(三)成长空间:留白包容,鼓励智能试错
核心是“当前不把智能当‘洪水猛兽’,允许孩子安全试错,为未来创新突破留可能”:
孩子想学编程时,不反对“对考试没用”,可买儿童编程积木(如Scratch),鼓励“试试做‘会亮的小灯’,遇到问题一起查AI教程”;
孩子用AI做手工失败(如模型拼不出来)时,不指责“笨手笨脚”,而是一起分析“是AI设计复杂,还是我们方法不对”;
不强迫报“家长觉得有用的AI补习班”,若孩子试学2次后想“用AI拍植物纪录片”,就支持他剪辑——当前保护创新欲,避免应试思维扼杀未来对接智能的兴趣萌芽。
(四)榜样示范:言行一致,展现智能理性
家长的“当前示范”比说教更有效,需展示“如何理性用智能,为未来孩子驾驭智能做榜样”:
想让孩子少刷短视频,自己可用碎片时间学AI基础课(如做家庭收支表),而非“边骂孩子边刷剧”;
遇到问题不直接“问AI要答案”,如做蛋糕先和孩子讨论“需要什么材料”,再用AI验证“有没有更简单方法”,展示“智能辅助思考,而非替代思考”;
自己误信AI虚假信息时,主动道歉“妈妈没确认就信了,我们一起查权威资料”,传递“智能有局限,人要主动判断”。
三、智能时代不利家庭育人环境的四类“消耗型”新问题(当前错,未来亏)
不利家庭育人环境除传统问题外,还出现“智能相关”新问题,小疏忽会酿成未来大短板,家长需高度警惕:
(一)情感:“智能替代陪伴”或“智能焦虑传递”
智能替代陪伴:当前家长忙时把孩子丢给AI早教机,孩子分享“AI画的家庭树”时敷衍“好看”——未来孩子会觉得“智能比我重要”,丧失人际深度联结能力,这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
智能焦虑传递:当前总说“AI会替代你,学了也没用”——未来孩子会害怕尝试智能或过度焦虑,丧失“从容面对智能变革”的心理韧性。
(二)规则:“数字放任”或“智能禁用”
数字放任:当前不设智能规则,孩子熬夜用AI玩游戏、泄露隐私——未来会养成“无边界用智能”的习惯,可能因泄露数据、过度依赖AI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智能禁用:当前因“怕影响成绩”禁止孩子接触AI、编程,说“考上大学再学”——未来孩子会“看不懂AI逻辑,跟不上智能节奏”,像“不会用手机的老人”被时代淘汰,0-18岁是智能认知启蒙关键期。
(三)评价:“唯成绩论”或“唯智能论”
唯成绩论:当前孩子用AI做“校园垃圾分类模型”,家长说“不如多做数学卷”——未来孩子会觉得“智能只是提分工具”,丧失“用智能创新”的兴趣,沦为“只会用AI刷题的分数机器”。
唯智能论:当前只关注孩子“会不会AI编程”,忽视品德——未来孩子可能“重智能轻人文”,成为“有智能却无道德底线”的危险个体,违背全面发展本质。
(四)氛围:“智能隔绝”或“智能依赖”
智能隔绝:当前家长从不聊智能,孩子提“想了解AI”就转移话题——未来孩子会对智能陌生、恐惧,进入“AI+行业”时因认知空白失去竞争力,比“成绩差”更难弥补。
智能依赖:当前全家吃饭各刷手机,用AI聊天『机器人』️代替对话——未来孩子会丧失人际沟通、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成为“能操作AI却不会生活”的空心人。
四、智能时代建设优质家庭育人环境的四大“可落地”路径(当前能做,未来受益)
家长无需“成为智能专家”,只需从“日常小事”入手,每一步行动,都在为孩子储备未来竞争力:
(一)建“智能友好型”情感联结:每天15分钟“人与智能的互动陪伴”
核心是“用智能拉近距离,而非替代陪伴”:
0-6岁:睡前用AI读绘本后,问“故事里的小熊有AI会怎么帮朋友”,引导智能联想;
7-12岁:饭后玩“AI猜谜游戏”,输的人“用自己的话解释AI答案+加生活例子”,避免只看结果;
13-18岁:每周聊1次智能新闻(如“AI帮医生做手术”),问“AI的好处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培养思辨力。
关键是“不刷手机、不敷衍”——15分钟专注互动,能让孩子当下感受到“智能是家人互动的桥梁”,未来更易理性看待智能。
(二)立“数字素养型”清晰规则:全家共定“分阶段智能规则”
规则聚焦“安全、独立、责任”,分阶段落地:
对0-6岁孩子:每天用AI设备≤30分钟,不用AI时自主玩积木/绘本,不向AI透露家庭地址;家长陪孩子玩时需放下手机,不边用手机边喂饭。
对7-12岁孩子:用AI查资料前先自己想10分钟,电子设备不进卧室,每周教长辈1个AI小技巧(如调音量);孩子超时用AI时,温和提醒“今天超时,明天不能用了”,不打骂。
对13-18岁孩子:AI生成作业后需加5处原创内容,不传播AI虚假信息,每周设1天“无智能日”(不碰手机/AI);家长需和孩子一起执行“无智能日”,全家出门散步聊天。
规则可写在冰箱上,每月评1次“谁做得好”,用正向激励代替批评。
(三)留“智能探索型”成长空间:少控制,多支持试错
当前放下智能恐惧,允许孩子安全探索:
孩子想学编程,买儿童编程积木,鼓励“试试做‘会亮的小灯’,遇到问题一起查AI教程”,不要求“必须学会”,只重尝试;
孩子用AI做手工失败,一起分析“是AI设计问题还是拼法问题”,再试一次,培养“从智能失败中学习”的能力;
孩子不想学AI补习班,就约定“试2次,没意思就停”,不把家长焦虑转嫁给孩子——当前允许孩子按节奏成长,比“逼他完美”更能保护未来创新的可能。
(四)做“智能理性型”正向榜样:先管好自己,再影响孩子
家长当前的智能行为是孩子未来的“活教材”:
想让孩子少刷短视频,自己定“晚8点后手机放客厅”,改看智能科普书(如《AI是什么》),孩子问时说“在学用AI记录家庭开心事”;
用AI查资料时,若发现答案不对,和孩子说“我们一起查权威网站确认”,展示“不盲目信AI”;
误信AI虚假信息时,主动道歉“妈妈没确认就信了,以后我们都要多核实”——哪怕每天做1件“智能理性”的小事,也能让孩子当下学会“如何与智能相处”,这是未来“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
智能时代的优质家庭育人环境,从不是“买最贵的AI设备、报最好的编程班”,而是藏在“和孩子讨论AI答案时说‘你的想法更有趣’、全家遵守的‘智能收纳盒’规则、孩子试错时说‘我们再试试’”这些小事里。它不需要家长“成为智能专家”,但需要家长“有未来视角”:0-18岁培养的不是“会用AI的孩子”,而是“能驾驭智能、有独立思想、具人文温度”的未来人。
当前每一次“智能互动陪伴”“数字规则遵守”“智能探索支持”,都是在为孩子储备第四次工业革命竞争力。家长只需用心,把未来能力培养融入日常,就能让家庭成为“智能时代的成长避风港”——让孩子当下不迷失于智能,未来不落后于时代,真正实现全面健康成长,成为“不可替代”的优秀个体。
作者介绍:赵远坤,男,1963年2月生于重庆市开州区,1983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后,执教于原四川省开县师范学校,担任心理学、数学教师。曾任原重庆市开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原开县政协主席、人大常委会主任,以及重庆市开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校友会开州校友分会会长,开州区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他曾分管教育工作,40多年来,从不同角度长期关注并深入思考基础教育发展问题。2018年以来,他在重庆市开州区牵头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干部、教师、家长的“学研用”,旨在提升育人者的育人素养,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目前正全面深入持续推进相关工作。探索建立的基础教育“学研用”运行体系与推进工作体系,凭借科学的体系设计与显著的实践效果,得到了教育专家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