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量子计算发展态势研究报告
报告共计:58页
2025量子计算发展报告:全球竞速正酣,多领域突破迎来关键窗口期
量子计算,这一依托量子叠加、量子纠缠特性实现超高速并行运算的前沿技术,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赛道。2025年最新发布的《量子计算发展态势研究报告》显示,当前量子计算已进入技术突破、应用探索与产业培育同步推进的关键期,全球主要科技强国纷纷加码布局,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产业生态雏形初现,为未来算力革命奠定基础。
从全球布局来看,量子计算已成为各国战略必争之地。美国通过《国家量子倡议》持续加大投入,2019至2024年研发支出累计超50亿美元💵,2025年预算虽缩减公共研究经费,但量子领域资金得以保留,IBM、谷歌等科技巨头也积极呼吁资源协调;欧盟发布《塑造欧洲量子技术战略》,聚焦科研、基础设施与产业转化,计划扩大基建并吸引私人投资;中国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量子科技列为未来产业重点培育方向,北京、安徽、广东等地通过设立基金、建设平台等举措推动技术落地。此外,英国、日本、韩国等也纷纷推出百亿级投资计划,全球量子计算竞争日趋白热化。
科研创新方面,量子计算领域呈现“论文与专利双增长”态势。近十年全球量子计算科研论文从2015年的1000余篇增至2024年的5000余篇,2024年同比增幅达42%;发明专利申请量累计超1.9万件,授权量超8000件,超导技术路线因易扩展、兼容『半导体』工艺等优势,专利数量在各路线中居首。从国家分布看,美国和中国在论文与专利数量上领跑全球,但中国论文篇均被引频次(16次)低于加拿大(37次)、美国(32次),高质量成果仍有提升空间。
技术研发层面,多硬件路线“百花齐放”,各有突破与挑战。超导路线进展显著,谷歌发布105比特『芯片』Willow并验证量子优越性,中科大“祖冲之三号”『芯片』单/双比特门保真度超99.6%,还实现了比超级计算机快15个数量级的求解速度;离子阱路线凭借相干时间长的优势,Quantinuum原型机量子体积突破838万,牛津大学实现2米距离离子阱系统的远程量子纠缠;中性原子路线成“后起之秀”,Pasqal计划2025年底实现1000物理比特,中科大构建2024个原子的无缺陷阵列;光量子路线也有新突破,玻色量子发布1000比特相干伊辛机,PsiQuantum推出集成单光子源与探测器的『芯片』组。不过,无论哪条路线,都需攻克量子比特稳定性、扩展性及纠错等难题,距离实用化仍有差距。
应用探索领域,量子计算正从理论走向产业,金融、化工、生物、交通等行业成为突破口。金融领域,高盛与Quantum Motion合作优化期权定价算法,玻色量子联合企业开发反欺诈方案;化工领域,Classiq与三菱化学通过算法压缩提升材料模拟效率,马普所利用量子模拟器直接模拟分子行为;生物领域,芝加哥大学研发量子生物标志物算法助力癌症检测,Moderna与IBM合作预测mRNA二级结构;交通领域,墨尔本大学用量子算法缓解拥堵,英国团队为伦敦桥车站26列火车实现精准调度。值得关注的是,量子-经典融合计算成为实用化“突破口”,加州理工学院联合团队结合量子处理器与超级计算机完成分子能级计算,阿斯利康通过混合工作流将药物研发模拟时间缩短20倍。
产业生态构建方面,全球量子计算企业已超400家,美国(107家)、中国(42家)为主要集聚地,超导路线企业占比达三分之一。投融资市场持续活跃,2025年上半年投融资金额超20亿美元💵,PsiQuantum、QuEra等企业获大额融资,风险投资与政府资助成为主要资金来源。同时,量子云平台降低应用门槛,全球接入处理器超50台,IBM、亚马逊等平台支持多路线接入,“量子即服务(QaaS)”模式逐渐普及,长三角枢纽与移动云平台对接实现资源优化匹配。不过,产业仍面临上游核心组件依赖进口、中游研发投入不足、下游应用案例稀缺等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
展望未来,量子计算虽面临基础理论待突破、工程化瓶颈未解决、产业成熟度低等挑战,但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各国持续深化科研攻坚、加速原型机研发、拓展行业应用,量子计算有望在未来十年逐步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界”的跨越,为解决经典计算难以应对的复杂问题提供全新方案,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58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