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简述视觉三色说及其支持证据。[统考2023年研]
答:(1)视觉三色说
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上有红绿蓝三种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体验。后来赫尔姆霍兹又发展了杨的三色说。赫尔姆霍茨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不同的感受器对不同的光更敏感,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更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更敏感。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2)支持证据
三色理论得到一些实验结果的支持在实验中,将直径为2微米的光束聚焦在单一视锥细胞上,然后分析单一视锥细胞的吸收特性。结果发现,第一组视锥细胞能吸收波长约450nm的光(蓝),第二组能吸收波长约540nm的光(绿),第三组能吸收波长约577nm的光(近似红光)。这些受纳器分别叫作短波、中波和长波受纳器。
简述旁观者效应及其原因。[统考2022年研]
答:
(1)概念
旁观者效应,是指当有其他人存在的时候,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延迟时间越长。
(2)引起旁观者效应的主要原因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①责任分散。周围他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越少,这种责任分担可以降低个人的助人行为。
②情境的不明确性。从决策分析过程来看,人们有时无法确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处于紧急状态,这时,其他旁观者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到该个体对情境的定义,进而影响到他的行为。
③评价恐惧。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着自己,就会去做一些他人期待自己去做的事情,并以较受大家欢迎的方式表现自我,也就是说,试图避免社会非难的心态抑制了人们的助人行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了知觉的什么特性?这一特性在知觉中的作用有哪些?[统考2025年研]
答:(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映了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认识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1)作用:
①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在“杯子一人脸”的双歧图形中,如果我们事先知道它是一只杯子,那么图形的中间部分就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并且使我们对它的知觉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如果我们事先知道它是一张侧面的人头,那么图形的两侧就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而中间部分成为知觉的背景。
②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人容易把对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东西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相反,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知觉的整体性会受到破坏。在观看某些不完整的图形时,正是理解帮助人们把缺少的部分补充出来。
③理解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例如,熟悉英语词汇知识的人,在读到字母“WOR...”后,会预期出现D,K,M,N等字母,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些字母才能与“WOR”组成一个英文单词。在这里,人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当前的感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环境激活的知识结构不同,产生的知觉期待也不一样。
请简述知觉的含义及其特性。[统考2025年研]
答:
(1)含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特性
①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由于感觉通道的限制,我们只能感觉到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一部分事物,对它们的知觉非常清晰,而把其他一些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对它们只有模糊知觉的现象。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②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和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特
性。但是,知觉的这种整合作用又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同时,对事物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③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人们总要根据已知线索,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并进行检验,最后对知觉对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的特性。
请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统考2025年研]
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主观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①情绪主要指的是感情的过程,是个体需要与情景相互作用的过程,即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因此,它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它还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易变性,只要引起情绪的情景发生了变化,情绪也会很快发生改变,而且情绪的发生会伴随着明显的生理反应。
②情感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感情,具有显著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对美的欣赏和对丑的厌恶等。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①情感是通过情绪来表达的,我们会为祖国取得的成就而欢欣鼓舞,也会为祖国受到侵略而同仇敌忾,离开了情绪的外在表现,爱国主义情怀也就无从表达了。
②情感也制约着情绪的外在表现,因为人的需要明显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
简述表象的含义及特征。[统考2019年研]
答:(1)表象是指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或者像图画一样的心理表征。按照信息加工的特点,表象是指对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表象为概念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
(2)表象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直观性
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人头脑中产生某种事物的表象,就好像直接看到或者听到这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一样。它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它在直觉的基础上产生,但又不像直觉,它比较暗淡模糊、不稳定、不完整。例如,一棵树的表象不如树的知觉形象鲜明,它的形状、颜色和大小都不很清楚,而且表象的浮现常常不很完整,人们一会儿想到树干、一会儿想到树枝等。
②概括性
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抽象性。例如,“大象”的表象,可能只是长鼻子、大耳朵、深灰色的毛皮、庞大的身体等主要的外部特征。这些特征代表了“大象”的一般的、概括的形象,而不包含大象的某些个别特征。可见,表象是关于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
③可操作性
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谢博德和库珀所做的“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是可以被操纵的。倾斜的角度越大,旋转时操作所需的时间越长。
什么是观察法?它有何优缺点。[统考2018年研]
答:观察法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系统地、有计划地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例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了解其注意的稳定性等。
当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或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时,可以使用观察法。观察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1)优点:
①适用范围较大。
②简便易行。
③观察者可以获得被观察者的第一手资料。
④由于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所得材料比较真实。
(2)缺点:
①不能揭示因果关系。
②观察的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不能重复实验。
③得到的结果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
④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时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需要等待时机。
⑤观察容易“各取所需”,即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