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星北,这个名字在中国物理学界有着特殊的分量。他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效力的赤子。然而,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位天才教授却有着长达数十年“扫厕所”的屈辱经历。
那么,他究竟是怎样走上科学之路的?又为何会落到清扫厕所的境地?
---
少年天才的崭露头角
1907年,束星北出生于江苏江都的一个名门望族。自幼聪慧过人,母亲性格刚烈,要求严格,这让他从小养成了耿直、不服输的性格。
八岁那年,他被送进伯父魏翘楚开设的私塾。束星北过目成诵,别人要花整节课才能理解的课文,他一遍就能掌握,三遍便能背诵。连身为秀才的伯父都感叹:“这孩子天赋异禀,将来必成大器。”
在伯父的教导下,他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后来进入新式学堂,仅用五年就完成了中学课程。1924年,17岁的他考入杭州之江大学,次年转入齐鲁大学。
此时,他沉迷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几乎手不释卷。那本讲述“四维空间”的书,更是让他着迷。爱因斯坦,成了他心中的偶像。
---
留学之路与爱因斯坦的赏识
1926年,束星北自费赴美,就读堪萨斯州拜克大学。为锻炼自己,他拒绝家人资助,打工度日,却因此饱尝生活艰辛。常常靠一个面包充饥,甚至无力租房。
后来,他转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深造。生活虽依旧拮据,但他依然全身心投入物理研究。1927年,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亲赴德国,拜访爱因斯坦。
几经辗转,他终于见到了偶像。面对爱因斯坦的提问,他对答如流。爱因斯坦被这位中国青年的才华打动,将他留下担任助手,还为他申请了生活补助。束星北第一次走进世界顶尖实验室,感受到科学的真正魅力。那段时间,他不仅学习实验技能,更常常与爱因斯坦探讨四维空间问题,受益匪浅。
之后,他又在英国师从惠特克、达尔文,并进入剑桥大学随爱丁顿学习量子力学。一路走来,他在学术圈逐渐声名鹊起。
---
弃笔从戎与教书育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回国探亲的束星北,怀着满腔热血加入抗日宣传与军队。他曾在陆军军官学校任物理教官,但因直言不讳地批评蒋介石,遭到排挤,只得离开。
后来,他在浙江大学执教,桃李满天下,其中最出名的学生便是日后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他治学严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深受爱戴。
七七事变后,他再次放下书本,加入义勇军,甚至亲手制造子弹和手榴弹。之后,他投身国防科研,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雷达实验装置,为抗战贡献巨大力量。
---
从科学巨匠到“扫厕所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束星北继续投身科研与教学。但1955年的“肃反运动”中,他因性格耿直,遭到误判,被打成“反革命”。
最终,他被送往青岛医学院“劳动改造”。本以为是科研或教学工作,谁料校长一句冷漠的话:“去扫厕所吧。”自此,他在屈辱中扫了十几年的厕所。
学生们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常嘲笑他身上有异味,甚至在课堂上起哄。起初他痛苦不已,后来却学会了坦然面对。一边清扫厕所,一边在地上写公式,继续思考科学问题。
这一段苦难岁月,既磨炼了他的意志,也让他的性格更加沉稳。
---
晚年与谢幕
1978年,束星北终于摘掉“历史反革命”的帽子,重新投身科研。他在国家海洋局指导动力海洋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1983年,他因病去世。临终前,他还提出捐献遗体,令人动容。
---
束星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坎坷。他是天才,是科学家,也是“扫厕所的教授”。即便身处逆境,他仍然坚守科研初心,将自己的智慧奉献给国家。
如今回望,他的经历让人唏嘘,更让人肃然起敬。对科学家,我们更应怀有尊重与珍惜,因为他们用一生,点亮了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