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世界级的帝国屈指可数,大航海以后,出现了数个世界级的殖民帝国。而今天,当我们站在人类科技高速发展的节点上回望历史,就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规律:每一次超级大国的更替,都与人口规模、科技能力和产业分工紧密相关。如果把这条规律放在当下,中国有很大可能成为地球上最后一个超级大国。为什么这么说?
16世纪的西班牙,人口只有几百万,却凭借火器和舰船制造的优势,开启了世界殖民的序幕。那时候,西班牙的舰队横扫大洋,殖民地从美洲到菲律宾,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日不落”。但西班牙的强盛是建立在极少数产业和单一优势上的,随着更多国家掌握了火器和造船技术,它的优势迅速被削弱。
当蒸汽机轰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英国凭借数千万的人口和产业积累,迅速取代西班牙,成为更强大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其霸权维持了200多年。但随着电气革命到来,产业门类增多,英国的人口规模逐渐无法支撑新兴产业的复杂分工。
19世纪,美国凭借上亿人口、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顺利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二战时期,美国以一己之力供应了盟军近一半的物资,其综合国力彻底超越英国。此后,美国凭借科技、金融和军事优势稳坐世界霸主之位,至今已有近百年。
进入21世纪,以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全面爆发。这时,一个人口超过14亿的国家——中国,展现出了独特优势。
不同于美国需要把部分产业外包,中国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几乎可以独立覆盖所有产业门类。从基础制造到高端科研,从『新能源』到人工智能,中国都有完整的产业链。
从西班牙到英国,再到美国,每一次霸权更替背后,都有一个共性:人口规模必须足以支撑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扩张。西班牙几百万的人口能撑起航海时代,但在工业革命的复杂分工下,英国的几千万才勉强合格。而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上亿的人口才有能力全面掌握产业链。
今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业细分程度远超以往。仅中国的行业分类,就有3大门类、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没有足够的人口,根本无法覆盖。美国3亿人口已经显得吃紧,只能通过全球化分工解决,而中国14亿人口的规模,正好满足了这种庞大的需求。
美国虽然在核心技术上依然领先,但其产业结构严重依赖全球化。低端制造在东南亚,中端制造在拉美或东欧,高端科技则集中在本土。但这种分工模式的风险在于,一旦全球供应链受阻,美国自身的产业链会出现短板。
相比之下,中国在工业门类上的“全覆盖”优势无可替代。无论是火箭发动机还是一颗螺丝钉,中国都有能力自产自给。这种完整性,决定了中国即便在最糟糕的国际环境下,也能维持基本运转和发展。中国制造业份额占全球35%以上,比美国和整个G7加起来都多。
印度虽然人口规模接近中国,但种姓制度、宗教矛盾、基础设施落后,让印度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潜力。而其他国家,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都在人口规模上存在硬伤。
更关键的是,地球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有限,人类不可能再培养出另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换句话说,中国和印度可能是地球上最后一批拥有这种规模的人口国家。而在两者之间,中国凭借稳定的制度、健全的产业链和持续的科技投入,更有可能稳居最后一个超级大国的宝座。
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周期都比前一次更短。从西班牙到英国,英国到美国,中间隔了几百年。而从美国到可能的下一个霸主,中国的崛起只用了几十年。随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太空探索的推进,未来的超级大国更替可能不再是几百年的周期,而是几十年内见分晓。
然而,这种加速发展的趋势也意味着——在人口规模已经接近地球极限的背景下,中国可能是最后一个能够完全覆盖第四次、甚至第五次科技革命的国家。
美国的问题在于人口瓶颈和社会撕裂。无论是移民政策的争议,还是产业空心化的困境,都让美国难以维持曾经的独霸局面。中国则不同,虽然面临老龄化,但庞大的基数和教育体系的升级,依旧保证了劳动力和科研人才的持续供应。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新能源』、5G等新兴领域,中国已经不再是追随者,而是和美国并驾齐驱甚至部分领先。这种趋势一旦持续,中国很可能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回顾人类历史,超级大国的兴衰本质上就是人口、产业和科技的接力赛。西班牙赢在大航海,英国赢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赢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而今天,中国有机会凭借人口规模和产业完整性,在第三次乃至第四次科技革命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一个超级大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掉以轻心。如何解决老龄化、如何保持科技创新、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稳步前行,都是需要面对的挑战。但无论如何,中国已经站在了历史的关口。
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超级大国不会永恒,但在地球有限的人口和资源条件下,中国极有可能是最后的那个“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