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关注国产『半导体』行业,对海光信息这个名字肯定不陌生。先是开放CPU能力和互联总线,最近又频繁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比如可变链路测试系统和数据预取方法。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这些动态的背后值得关注的长期价值。
专利本身是结果,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真正要看的是底下支撑它的庞大基础,也就是海光在底层架构上的完全自主权。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最基础的指令集到『芯片』的微架构设计,再到系统级的互联和测试。海光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能够独立迭代的技术体系,这一点至关重要。
大家可能还记得海光最早是通过授权获得了X86架构的入场券🎟️。但是这几年尤其是在国际环境变化之后,海光通过加大自主研发的投入,实现了从X86到完全自主的C86架构的跨越,并且从底层开始进行安全增强、性能优化和生态适配,这为持续的系统级创新打下了基础。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动向是海光近期开放了CPU互联总线协议HSL,只有当你对底层架构拥有100%的掌控力和信心时才敢做这样的开放。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技术自信,更是为了构建更繁荣的生态,让更多的合作伙伴能基『于海』光的底层技术进行创新,从而做大整个国产算力的蛋糕。
这也带出了海光模式的另一个关键:生态构建。技术的最终价值往往要靠庞大的生态来兑现。海光基于兼容主流的C86生态,适配性、易用性强,本身具备较强的生态粘合能力。并且牵头成立的"光合组织"现在已经汇聚了超过6000家合作伙伴,完成了上万次的软硬件适配。
这种『芯片』、整机、软件、应用的全链条生态构建确保了海光CPU和DCU能在从政务云到AI大模型训练的各种复杂场景里跑通跑顺。再回头看那些专利,它们更像是海光技术体系中的自然产出。
可变链路测试系统是为了提升『芯片』测试效率,降低研发成本,数据预取方法是为了优化缓存命中率,直接提升CPU的实际性能。这些都是系统级创新能力的体现,解决的是『芯片』设计和应用中的真问题。
其实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数量,而在于他们所依托的自主架构能力、系统及工程方法和开放生态策略。综合此前海光信息被申万宏源看涨至1万亿市值,也正是基于其自主路线+产品安全+开放生态这三个支点上的综合竞争力表现。这种能力也恰恰是打开更大市场空间的核心所在。